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高校视觉艺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高校视觉艺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方视觉艺术教学的对比,找出我国高校视觉艺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教学的局限性及机械化教学的弊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方式并提出创新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式教学,在自然中寻找设计元素,促进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视觉艺术 教学 创新能力
视觉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种多样。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既包括两维的平面绘画作品和三维的雕塑等艺术形式,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视觉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这里讲的视觉艺术教学是指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学生绘制的二维作品的教学活动,以“平面构成”课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
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非常迅速,视觉艺术己成为一种新的交流语言。然而这种视觉形象早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就出现了。从为了基本交流,到符合人们对审美需求的增加,视觉艺术持续更新换代。如今,信息不再闭塞,这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1中西方在视觉艺术教育方面的比较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是以艺术史的形式进入西方综合性大学。也即视觉艺术教育最早在进入西方大学时是以严谨的人文学科的形式。”在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视觉艺术教育课程是为了掌握绘画技法,培养其实用的功能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总体来说是以培养情操和实用为主。美国综合大学中视觉艺术教育将视觉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艺术史,因此出现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再现”等艺术术语。在绘画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美术史课程。二者的课堂教育,中西方最早都是以手绘的活动形式展开。这一点在中国高校教育中也有所反映,但我国综合性院校中,美术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没有形成规律性的完整的学科体系。“山川都邑,非图不明;海军、陆军,非图不行;矿山、铁路、工商、非图不营。”由此可见,最早的绘图是为了满足我国当时的社会需求,视觉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便进入我国院校。
2高校视觉艺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环境的局限性
在视觉艺术教育过程中,通常仅限于课堂教育:理论讲解,观看案例,搜集素材,设计指导,形成作业。过于强调智育,往往忽略审美。例如,学生在学习平面构成课程时,直到专业课结束也没能搞清学习目的与设计思维的方法,只了解了作业的内容,大多数学生以完成作业量为目的,根本谈不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以下几点原因造成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的现状:首先,这门课程是由西方引进的,学生在上课之前几乎对其没有任何了解;其次,理性抽象型思维的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是跨越式的挑战;再次,网络的发达与便捷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依赖,不去观察环境,让视觉艺术都停留在搜索引擎上。然而,不能仅在课堂上完成教学,应当适量地让学生学会观察,从身边事物发现美,才能激发兴趣,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设计。
2.2机械式教学的弊端
我国视觉艺术设计课堂己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就是能够传授给学生设计理念,引导设计。缺点在于缺乏创新的设计作品。平面构成课程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资源,信息的筛选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然而在面对网络上千篇一律的设计作品时,资源受到了限制。网络己成为当代学生唯一的搜索来源。传统机械式教学的一个严重问题在于作业模式的相似性。同样一种形式的作业,学生可在网络上下载以后稍作修改甚至是直接借鉴,学生产生了思维惰性。尽管最终作业形式相同,如果在内容上做创新要求,还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抄袭现象的。从近两年学生的设计成果来看,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模式己逐渐被时代淘汰。
3高校视觉艺术课堂运作的创新方式
3.1着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校视觉艺术课堂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文中提到的,要学习视觉艺术发展史。艺术永远是依托于文化底蕴之上的。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先进入历史阶段的学习,了解思想政治,社会发展,民族风俗,才能更好地领会时代的产物。因此,学生在接触到平面构成课程时,就应该详细讲解构成的发展史,包豪斯艺术设计大学的构成,设计教育观念,了解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历史贡献和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存在争议的地方。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大量图片是直观引导,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形成审美认知。这对学习平面构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审美还来源于自然界的情感体验。“整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都由自然的艺术情感的激发孕育而生成,……”学生在教室里通过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进行填鸭式的素材汇总,这种教学方法很消极被动,审美能力也无法大幅度提高。学习视觉设计和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一样,都应想方法找到技巧,激发兴趣,强迫式学习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让学生们在课外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资料搜集,在开拓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时注入情感,最终形成优秀作品。
3.2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式教学
世界著名音乐学家安勃罗斯曾说:“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最伟大的绘画”。这就说明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在�W习其中任何一门课程的时候,都离不开另外一门专业的依托。在平面构成创作的实践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去舒缓紧张情绪或激发设计灵感。例如《田园交响曲》中,通过对大自然中栩栩如生的虫鸣鸟叫声、风雨声,把教室场景随着音乐带入室外,通过听觉感受自然,陶冶情操,无疑是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3.3在自然中寻找设计元素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元素很多都来自自然界的有机形态,诸如千姿百态的植物,独具个性的动物等等。这类设计充满生命力。人内心的情感很多时候是对原始的呼唤,在设计创作时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来源于自然界。如今,自然界元素己被广泛运用到各个设计领域,如服装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由此可见崇尚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设计在艺术潮流中是不会被淘汰的。学生可以在自然界中通过优美的波浪,动物皮毛中丰富的纹饰,罕见植物的奇特造型,去发现可创造的元素,去粗存精,通过思维的不断整合形成新的设计。
3.4善于总结事物的规律性
视觉传达设计通过正确引导大脑艺术,开展学生思维的联想活动。从哲学上来讲,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联系。视觉艺术的联想也遵循这个规律性。例如,在基础课程平面构成中,线元素的设计过程,都是需要加强理性思维锻炼,抓住事物的主要本质,发现各种线条与线条之间的规律性来完成符合人们视觉审美的作品。在当代高校教学中,需促使学生通过物体的表面去看本质,在偶然中找寻必然联系。
4小结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教育在我国发展至今存在着不足。其原因在于课程设置的体制问题,大量网络信息对课程环节所带来的弊端。我们无法避免新信息技术的冲击,但是我们要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内容上寻找突破,结合其他艺术学科,回归自然,找出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