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民办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民办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研究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 民办高校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时,首先要弄清楚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其次,需要理清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的关系;民办高校盈利与公共服务的关系;认识到私立高校社会服务的局限性;处理好民办高校在满足社会需要与引导社会发展中的关系。同时,要转变社会服务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好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科学良好的社会服务保障体制。

关键词 高校 社会服务能力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5.008
高校的发展,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催育并拉动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发挥的职能又促进和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高校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同时也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界定
从高校社会服务的发展过程来看,对高校社会服务内涵认识不清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认识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对推动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1广义的高校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在不断拓展,但其要求都必须符合高校的特性。而且从广义上讲都承载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根本职能。
(1)人才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以及民族复兴,其关键在于人才,而教育是根基。教育是民族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民众社会和职业素养的基本方法,国家要强盛,必须先使教育强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优势的系统,培养科学和技术人才、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各个层面和类型的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模式和内容。
(2)科学研究。《纲要》指出:高校要加强各类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在保证自身教学和科研自由的前提下,以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或难题为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为社会服务。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1.2狭义的高校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从狭义上指高校以自身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优势,直接参与地方和社会经济建设,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的行为。
(1)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民办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从根本上说,就是为提高地方的生产力水平服务。高校服务经济建设,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职业素养,使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高效有机融合。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参加地方及社会经济活动,既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参与地方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通道。
(2)为文化传承服务。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司长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是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和场所,铸就国魂民韵,凝聚民族力量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
将社会服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不是因为这两者是截然分开的、不相关的,而是为了更清晰地阐述高校社会服务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
2民办高校社会服务需要理清楚的几个问题
2.1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
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指出:对于高校而言,“根本职能是人才培养,重要职能是科学研究,必要职能是社会服务。”前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不同高校虽然类型不同,但是基本职能都是教书育人,都是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职能中协调发展,不同的是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侧重不同”。对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而言,社会服务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做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大学中教学和研究是最重要的,是高校对社会的主要贡献,也是教师职能的最大体现。大学如果过度关注社会活动,就失去了大学的主旨功能,也会使大学失去其社会评价。”所以,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高校这三项职能之间侧重关系,才能有效促进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
2.2公益性服务与营利性服务之间的关系
一些民办高校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着近视以及急功近利的意识,譬如一些民办高校或个别教师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但收入可观的课题及发展项目上。对那些缺乏“收入”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很少。如“贫困作为一个难题,很少被有才华、受尊敬的学者们的关注。”所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有时过于激进,有时过于懒惰”。高校不是商业组织,经济利益或收入不是衡量高校社会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标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更不能在“社会需求”掩饰下,过度参与社会活动,谋取收益和回报。
2.3民办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不是无限的
民办高校为了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在竭力地与社会接轨。但是,民办高校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容易迷失自身的方向,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个性以及相对的独立性。因而,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在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时候,应该理性地分析自身的能力,把握好尺度。在工作量上,民办高校应该要求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人才上,而不是大量担任校外兼职工作。在质上,民办高校应以人才培养这个基本职能为根本,努力培养适应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为了获取社会利益忽视了课程质量和人才质量的标准及要求。
2.4处理好高校满足社会需要与引导社会发展的关系
美国学者罗伯特・M・赫钦斯说,大学不应是“一面镜子”,它更应该是“一座灯塔”。高校除了直接服务社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也应该是社会的良心,道德的灯塔和文明的起源。民办高校在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应该致力于更深层次的社会服务。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的责任,更多的是评价和指导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高校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它不仅要满足于当前的社会需要,更应该积极主动,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发觉更新的想法和机会。
3民办高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途径
(1)明确办学定位强化社会服务的功能。民办高校要基于地区经济和社会经济的特性,根据高校自己的办学条件和学科专业优势,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立足于地方,重点为本地方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服务;以就业为指导方向,培养企事业单位和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提高办学层次,加强边缘学科建设,积极开创社会需要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2)优化培养模式改善社会服务的质量。民办高校应该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基本,根据基础牢固,知识广泛,适应力强,职业素养高,具有开拓能力的培养标准和目标规格,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应该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成绩优秀、思想品德高、职业素养高、爱岗敬业”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实践上应该鼓励学生跨院系学习、跨专业听课、学科交叉融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等,以灵活多样的模式培养满足地方和社会需要的具有特色的人才。
(3)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社会服务的需要。民办院校应加强校内资源配置,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适度控制规模,培育优良学科,对于老专业应积极调整和改革,更新内容,调整专业方向,不断地满足地方和社会经济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4)建立社会服务政府保障机制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共赢。地方政府应在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高校为社会服务;有效协调计划、企业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以及高教主管部门的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对民办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拓宽民办高校�k学经费渠道,帮助民办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引导民办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民办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民办高校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实现民办高校和社会发展的互惠共荣。
民办高校只有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评价,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学校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的支持,实现高校与社会的互惠与共荣。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