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 对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及发生规律进行简单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及化学2个方面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淮北地区2017年开展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防治措施;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16-01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ehw.)病原为多种镰刀菌,是小麦生产上常发的一种病害,又称红麦头、麦穗枯,在气候湿润、雨水多的温带地区发生更为严重。该病在小麦生长的幼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常造成其茎秆、茎基、穗部等部位发生腐烂,其中以穗部受害最重,可造成2成以上的减产。近几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为严重,2010―2015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达到严重程度的年份有4年,对当地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以2012年为例,小麦赤霉病造成当地小麦减产幅度达到2~3 成。2017年,经过专家预测,小麦病虫害在全国范围内整体呈偏重发生趋势,预计病虫害发生面积在6 400万公顷次左右,其中预计小麦赤霉病在淮北地区会偏重发生。因此,本文对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简单总结,以指导2017年小��赤霉病的防治。
1 发生症状
一般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主要是产生穗腐。当小麦开始进入扬花期后,如果发病,则小穗及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病斑开始扩散,直到布满整个小穗,造成穗枯现象。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随着空气中湿度的不同会有一定的区别。当空气较为干燥时,小麦植株上病害发生的部位及其以上部位会产生枯死、白穗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会产生褐色的子囊壳颗粒;当空气较为湿润时,小麦的小穗基部等位置则会产生一层质地呈胶状的霉层(粉红色)――分生孢子,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后会产生较大密度的小颗粒(蓝黑色),用手触摸有突起感[1]。
2 发病条件
小麦赤霉病的病菌以菌丝体等形式于土壤表面的植物残体上越冬,比如作物秸秆等。第2年开春后,病菌逐渐形成子囊孢子,随着空气传播到小麦植株上发生感染。小麦生育期阶段不同,发生病害的情况有一定差异,其中最敏感的时期为扬花期,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温度持续超过15 ℃,则小麦上易发生赤霉病,一旦田间存在大量的赤霉病病原,则会造成赤霉病的大发生[2]。
3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病菌常在大豆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等植物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存在于土壤及发生病害的种子中。当土壤中含有较多病菌时,小麦上易发生茎基腐。以2012 年为例,淮北地区5月正处于小麦抽穗扬花期,对病害较为敏感,为发病高峰时期。子囊孢子随着空气、雨水逐渐扩散开,小麦处于乳熟期时,如果未发生阴雨天气,则赤霉病发生几率较低。子囊孢子先对小麦的穗部产生侵染,3~5 d即开始发病。随后病菌开始侵染花药,对小麦的胚乳及胚产生危害,随后病情逐渐扩散到附近的穗,造成穗部发生枯萎[3]。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一是需要选择对病害有较强抗性的优良小麦品种,以尽量减少或者避免病害的发生。二是秋季做好整地工作。将田间残留的上茬秸秆残体等清除干净,降低田间越冬的病原基数。三是播种施肥。结合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间内提前播种,确保小麦抽穗扬花期错开病害暴发期。播种时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发生的种子,播种量要适当控制,不可过大。施肥方面要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为小麦健壮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适当做好排水工作。及时将田间“四沟”开好,以降低田间湿度,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五是抢收小麦。当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获,以防后期遇到降水,导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4.2 药剂防治
在对小麦加强健身栽培的同时,于抽穗扬花期及时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为高感,则在其处于抽穗扬花期时,及时关注气候变化,如果未来2 d出现降雨或者多雾天气,可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选用咪鲜胺、福美双、烯肟・多菌灵、井冈・腊芽菌、枯草芽孢杆菌、甲基硫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药后6 h以内,如果遇到降水,则再及时防治1次。若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很严重,1次防治效果不明显,可隔1周左右再喷1次,连续防治2次即可。有些地区对多菌灵药剂产生较高的抗性,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不可再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可将多种药剂混合使用,且要隔一段时间换一次药。对于一些偶尔发生小麦赤霉病的地区,可在防治其他病虫害的同时做好兼治工作[4]。
5 参考文献
[1] 汪静,张绪科.淮北南部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127-128.
[2] 陈慧霞.淮北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198-200.
[3] 徐守球,程玲娟,吕舟洲,等.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4):92-93.
[4] 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8.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