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迁西石刻中的“疏”字研究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迁西石刻中的“疏”字研究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 本文列举并归纳了《迁西石刻》所收录的碑文中“疏”字的六种含义,又从“疏”字的本义出发,探究了该字发展至现代汉语中九个主要意义的源流演变。

关键词 迁西石刻 疏 意义 流变
“疏”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义是疏通,《说文解字》解释为“通也”。在迁西石刻中,“疏”字就曾以多种意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字意义有新生有消亡,或丰化或简化,发展为现代汉语的九个主要义项。
1迁西石刻中的“疏”字研究
在《迁西石刻》各篇章所收录的迁西地区的石刻材料中,“疏”字共出现十一次,共有六层含义,而其本义“疏通”只出现过一次。
“重建三屯营镇府碑”上的《重建三屯营镇府记》介绍了重建后的三屯营格局,其中“缭府维垣,疏以周道,言言如也,�q�q如也”一句,描绘了镇府外围宽阔的道路相通达,平坦又壮观的情景。这里的“疏”就是其本义通的意思。
《重塑景忠山金娘娘碑记》“本县善士李波,进德疏财,捐赤金八千一百二十五克”中的“疏”不难理解,是分散的意思,成语“仗义疏财”就是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
《创建旗纛庙碑记》和《天童恋山翁庚子仲夏奉旨还山留别慧善普应禅师诗》两篇均出现了“抗疏”一词。原文分别为“抗疏为公家忠计,顾辍于多议,又不敢便文自营,惟先重保障,为堑垒木樵,校连不绝二千里。”和“师至,即抗疏还山。”“抗疏”在句中的含义是向皇帝上书直言。“抗”是由以手举物的含义引申出来的上呈的意思,“疏”是奏章的意思。“疏”这种奏章有一个特点,它所陈奏的内容是分条书写的,类似现代的条款式公文。
在迁西石刻中,“疏”以稀少、稀疏之意出现次数最多。《重创三屯营北城台紫极宫记》“大都少保未到镇之前,神威非不显赫,而藩翰之绩则疏;少保镇蓟之日,文教武功翕然并举,而神贶益因以显。”歌颂了戚继光在蓟镇十六年的功绩,戚继光来之前,“藩翰之绩”很少,来之后情况发生了转变,连神的赐予都因此而更加明显。
迁西的宛在亭本轻妙优雅,亭亭玉立于震湖之畔,而一个半世纪之后,亭虽犹在,但已是一片萧然破败之象。《重修宛在亭记》中“阅其文,始知此地当年有曲水、有疏林、有荷池”还原了当时的美丽场景。“疏”是稀疏、稀少的意思,“疏林”是稀疏的林木。想象一下,这里粼粼有清波,从稀疏林木问有阳光透下来,照在荷花上,使之更加鲜艳,多么美丽啊!
《重建滦阳营关王庙碑记》在描绘景物时也出现了“疏”字,这里,“疏”作为一个语素出现在词语“扶疏”中。“庭前二桧,铁干扶疏,围列十抱,参天茂影,雅称其观。”“扶疏”描绘了枝叶繁茂分披貌。这里,“疏”的意思仍为稀疏,虽然“扶疏”是枝叶茂盛,但它也特别强调了树叶高低疏密有致的特点,只是“疏”字的意义在该词中弱化了,偏向更多给表示相靠近意思的“扶”字。
《重建滦阳营关王庙碑记》:“游戎王君家柱,于微时坐营兹土,恭谒王庙,志欲新之,格于卑秩,鸠工庀材之资不能独举,请于前游戎张公士显,特制募疏首倡之。”“疏”是一种写有请求四方赞助文字的簿册。因为要重修关王庙而资金不够,所以请人写了募化用的簿册来集资。《马蹄峪重修关帝庙碑记》《洪门寺重建圣岩禅寺碑》中“持疏远募“持疏虔募”中的“疏”亦同。虽然“疏”的这个用法出现了三次之多,但是,这个“疏”字的这个意义并不常见,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消失了。
“疏”还在佛教中指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文,迁西石刻“太平寨关帝庙牌楼石刻”的碑文中列举了一些为修葺“三界伏魔大帝”而捐资施财的善士名录,其中就单列了“捐疏信士”一类。
此外,迁西石刻中还有运用“疏”字异体字“踪”的现象。在《蓟镇都护戚少保公功德碑》“予笔研久踪”一句中,表示不熟悉、不熟练、生疏之意。
综上,依据《迁西石刻》,迁西石刻碑文中“疏”字稀疏、稀少与募化用的簿册的含义出现次数最多,均为三次,奏章的含义出现了两次,“疏”字本义开通出现过一次,分散义出现了一次,佛教用语出现了一次。
2“疏”字意义的流变
“疏”字从其本义,发展至现代汉语共存有九个主要义项:①除去阻塞使畅通。②分散;使从密变稀。③稀,物体之间距离远或空隙大。④人与人之间关系远;不亲密。⑤空虚;浅薄。⑥不熟悉;不熟练。⑦粗心大意;不细致。⑧古代官员向君主分条陈说意见的文字。⑨为古书旧注所作的进一步解释的文字。这就是词义丰化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义项随着时间发展,环境的改变而消亡了。“疏”在迁西石刻上多次出现的意义“写有请求四方赞助文字的簿册”,就没有在现代汉语的字典释义中出现。
《说文》:“疏,通也。从充从疋,疋亦声。”依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商者,子生也。疋者,包破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之意。”正是这个会意字的两个组成部分反映出新生儿已完成娩出的事件,使得“疏”获得了“疏通,出去阻塞使畅通”的本义。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描写大禹治水的句子,“禹疏九河。”“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史记・河渠书赞》也有相似表达。
王筠句读:“既通则相去疏阔,而远意生焉。”除去阻塞势必要使之分开,分散的意义就由此产生了。如《淮南子・道应》:“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
分散的意义引申出古代官员向君主分条陈说意义的文字的意义。“疏之引申为疏阔、分疏、疏记”,“引申为凡疏释之称,条奏言事谓之疏,以其分析敷陈也。”《说文》段玉裁注及徐灏笺可证明这一点。《后汉书・张奋传》:“愿对中常侍疏奏。”李贤注:“疏,犹条录也。”“疏奏”就是分条陈奏,也可以直接叫“疏”,《汉书・苏武传》:“数疏(霍)光过失予燕王。”颜师古注:“疏谓条录之。”除了用作动词,“疏”也可以是一种文体,作为名词使用。这种文体自汉朝始创,封建社会一直使用。大家所熟悉的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都是陈说了数事的“上疏”。“疏”既可用于公务,也可用于私人交谈,称为“私疏”,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就属此类。值得一提的是,在曹丕《与吴质书》:“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一句中,“疏”并非一种文体,而是通“书”,指书信。
迁西石刻中“疏”反复出现的含义募化用的簿册,也是由分散之意引申而来,这种簿册上按条目写有请求四方赞助的文字。《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也曾出现该用法:“不管贫富,就送过一个疏簿,募化钱粮,不是托言塑佛粒金,定是说重修殿宇。”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簿册被募捐书取而代之,这个义项也就消亡了。
上文提到“既通则相去疏阔,而远意生焉。”分散的结果是“远意生焉”,《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骤。~疏”都可以解释为距离远、空隙大,稀疏。
物体之间距离远是“疏”,于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远也叫“疏”;空间空、物体稀疏是“疏”,于是头脑空虚、学识浅薄也是“疏”。《荀子・修身》“谄谀者亲,谏争者疏。……虽欲无灭亡,得乎哉?”亲近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势必灭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学识浅陋、才学浅薄无论写得慢还是快,都无法做出好的作品。才疏学浅、空疏造成对知识的生疏,因此,又引申出了不熟悉、不熟练的义项。如《后汉书・儒林传》:“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
“疏”的疏忽之意引申于空隙大,跟“粗”由条形横剖面大引申为粗心有关。与“疏”有空隙大之意相关,“粗”是条形的剖面大。同时,我们习惯把心思细密叫“细心”,相反马马虎虎被称为“粗心”。于是“疏”随着意义相近的“粗”一起做了意义的引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其于计疏矣。”中“疏”就是不细致、有疏漏的含义。
《尔雅义疏》的序里说,《尔雅正义》等著作的出现使“《尔雅》)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疏”为何会用来表示为古书旧注所作的进一步解释的文字,就又要从“疏”的本义说起了,“疏通”本来指疏通河道等实物,后来用它来比喻排除语言障碍使文意通顺浅显易懂。于是,这种疏通典籍中文字的注释性文字就称为“疏”了。
★河北省京津冀语言文字工作调研项目:《环长城带历史文化用字调研一迁西县》,课题号:YWDY201604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