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摘 要】《歌德谈话录》并非歌德亲自撰写,他来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艾克曼的诗论《论诗,特别引歌德为证》作品的衍生产品。《歌德谈话录》一书,在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歌德;《歌德谈话录》;艾克曼
谁是歌德?在我拿到《歌德谈话录》这本书之前,我并未读过任何关于歌德的著作。仅仅知道,歌德是活跃于19世纪,一位伟大且影响深远的德语作家。而为了读懂这本书,在开始阅读之前,我特地去查阅了关于歌德,关于《歌德谈话录》的相关背景资料。
歌德出生于1794年8月28日,于1832年3月22日逝世。作为一名享誉欧洲,被誉为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他算是著作等身,重要的作品有《少年维特之烦恼》、《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赫尔曼与窦绿苔》、《亲和力》、《西东合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诗与真》等等。这些作品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不同形式的文学形式,同时,歌德还擅长绘画、崇尚自然科学。
查阅到这些资料后,我突然对歌德兴趣大增,也期待《歌德谈话录》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关于生命,关于现实和理想的种种思索。
首先,《歌德谈话录》并非歌德亲自撰写,他来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艾克曼的诗论《论诗,特别引歌德为证》作品的衍生产品。1821年,写出《论诗,特别引歌德为证》的年轻小伙子艾克曼横穿莱茵河,前往德国魏玛面见歌德。现在,也许已经无法考证歌德和艾克曼谈话的详细地点,详细时间,但是,《歌德谈话录》一书,却在后世影响深远。
首先,《歌德谈话录》分为三个部分,最终出版时,以三个集子的方式逐一出版,最早的一、二集出版于1836年,第三集出版年份是1848年。我阅读的中译版本来自人民出版,由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朱光潜先生于2000年翻译再版。《歌德谈话录》一书,忠实记录了歌德对于文学、美学、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宗教的评价。据了解,由于《歌德谈话录》时期,歌德正在进行《浮士德》第二部的创作,歌德在此时的谈话,更多是围绕了文学,围绕了《浮士德》一书的创作意图。但是,歌德又不仅仅是在谈话之中,光谈《浮士德》一书,更加引证了许多世人对歌德,歌德对世人的看法和评价。
歌德在《谈话录》中说到,不要过早醉心于大作品的创作,从描绘日常生活提供的、熟悉的小题材开始,循序渐进,既能随时享受创作的喜悦,也是成就一个优秀作家的最佳捷径。其实,在我眼里面,不管是否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从日常之中吸收素材,了解世事,最终掌握经验,都是每一件事成功的基础。
我也不赞成,一开始盲目的进行练习。因为道理简单,一个优秀的作家,除开拥有让人惊叹的想象力,以及无法言说的天才外,作家更是一名优秀的观察者。没有观察,哪里来的好作品,我们一直宣扬,最好的作品就在人民之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才能创作出让生活着的人喜欢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网络小说的兴起,似乎深入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君不见,千千万万作者,每天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并且一年可以超过百万字的数量,尽管这些作品备受追捧,备受关注,但到头来,过了5年,过了10年,这些作品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这点很让人质疑。究其原因,这些标榜新、奇、特的网络小说,更多是脱离了生活,远离了实际。没有了真正的观察,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背景,这些作品固然写得让人兴奋,可就像烟火一般,绽放时美则美矣,到最后却空留烟尘。
我现在正在英语门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学习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大的日子,我一直要求自己,每天有所积累,不要太紧,更不要太快,一点点、一滴滴的学习,从师长,从书籍中,提炼知识,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歌德循序渐进的创作理论,在我这里,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是的,没有一步登天,更没有天降美好,一切,都要一步步,一步步地来。
歌德谈到,要多读经典作品,方有如此,自己的起点能更高,基础才能打得更牢固。诚然,阅读作品,必须从经典开始。经典之所以流传百年,甚至千年,重要的是,它有流传的价值和意义。放眼,我国的文化起点,诸子百家时代,有多少经典现在读来,依然让人抚卷心涌动,心然意往之。
时代,最怕的是什么,是经典在前,我们却忽略了。回过头来说,那些文化快餐一般的网络小说,他们就像西方快餐,吃饱了,不会有余味。如果光光是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吃什么都一样,但是要吃得健康,吃得养生,我们就要往好里吃,往深里吃。同样,在阅读作品时,亦是如此。我的导师,王东风老师,作为学科的著名教授,他的许多著作就让我很是喜欢,每每读来,就精神百倍,像吃了最美味的东西,像听了最悦耳的音乐。
我在想,如果在我研究生涯里,我每天泡在快餐拼盘似的文章里,而不去见识意境高远的真作品,我的生活将会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因而,每天我都要求自己,早早赶往图书馆,早早进入阅读时间。每一天这个时候,坐在图书馆的一角,品读着心爱的书籍,我就倍感幸福,因为我现在的阅读就是为了未来能够更好的做人处事,拥有自我更为准确的判断,更为安全的决定,最终成为更好一个优秀的英语翻译研究者。
关于创作理论,其实歌德还谈了许许多多,但是由于篇幅实在有限,不能一一分析。不过,我深深感受到歌德对文学事业的爱。这种近乎完美的爱,没有一点瑕疵,更没有一点污浊,我热爱歌德热爱的事业,我更是从心底升腾起,我要学习歌德的精神。对于创作,我们需要爱,需要真诚的爱。
在《谈话录》中,如果有一点让我意外,就是歌德谈及政治一块的内容。原本,我以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他的生活就是创作再创作,跟黑白分别是非曲直的政治应该毫无关系才是。但是,我读完《谈话录》一书,我发现自己错了,并且错得有一些离谱。
歌德说,文学作品离不开政治,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最早就发轫于政治。可是,歌德表明,诗人,也就是文艺创作者要远离政治,要对政治做出准确的判断。创作者不应该过问政治,因为雅的文艺,碰上俗的政治,最终的结果往往令人忧伤。所以,穷极一生,歌德都尽力远离政治,保持一颗纯真的创作之心。我想,歌德之所以成为流芳百世伟大作家,远离政治就是他重要的品行之一。
想到这里,我就不免想到许多中国古代诗人,譬如李白、杜甫。李白,盛唐第一诗人,被誉为谪仙。小时候,读李白,读到一股海阔天空的气势,读到一派唯我是真的狂狷,那时候,我对李白的爱近乎疯狂。但是,当阅读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界越来越宽,李白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李白,他给许多达人贵胄写信,信的内容大多以诗歌为由头,向这些人推荐自己,希望能入世为官,希望可以成就大业而大展宏图。
可现实,却给了李白狠狠一巴掌,从20岁到死前,李白周游列国,假借诗歌的名誉,到处贩卖自己的治国大略,可惜的是,这其中,他历尽坎坷,备受奚落,通往成功的道路渐行渐远。虽然,这些岁月后,李白创作的诸多诗歌,越来越被人关注和喜爱,他渐渐声名鹊起,到最后变成一代诗仙。42岁那年,他终于进京面见了唐玄宗,可不曾想到,他治国伟略却未曾开始,就已经破灭。他仅仅是歌姬一般角色,他只能为玄宗的酒宴增色,只能为主人添光,如此之李白,离我也终于越来越远。终于,李白最终离开玄宗,并赋诗表明心意,仰天而走的李白,到底是做了一些什么跟政治有关的事情啊!
但是,李白终究是李白,他没有成为大德大才的治国栋梁,却成为流芳千古的诗仙。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到底李白出了问题,还是时代出了问题。可是,我在想,如果李白能远离政治,安心做文章,我们今天是否可以见到更多的好诗,更多的好文。或许,我们也见不到,李白没有这样的经历,他诗歌里的悲愤之情锐减后,我们还会爱上李白吗?
所以,歌德才会说,诗人和政治,绝不可能诀别,只可能或近或远,不管在哪里,诗人在的地方,政治就不会缺席。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