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毕业论文 > 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时间图谱及有效性研究

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时间图谱及有效性研究

摘 要:本文沿着我国信贷互保“稳步发展—飞速发展—低迷发展”的时间图谱和“农户联保小组—小微企业联保体—担保链—担保圈”的扩张路线,从互保经济价值和作用机理的角度出发,揭示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和社会功能,再运用解释性单案例方法探究信贷互保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有效性及其原因,运用成本收益比较方法寻找信贷互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结论:成本收益对等是信贷互保稳定性得以维系的关键,风险管理失效是信贷互保稳定性遭到破坏的根源;基于自愿互助原则的信用捆绑是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信贷互保有效是信号示意、督促勉励、损失补偿、信用捆绑四种作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实现互保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由于银行过度依靠第二还款来源、风险管理失效以及违背了小微经济体自愿结合的原则,使得信贷互保偏离了金融本质,从而失去了经济价值,进而无法发挥社会功能;互保失效下信用捆绑也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反而放大了风险,进而导致信贷互保陷入困境。最后,信贷互保回归自愿结合的来源,银行注重第一还款来源,互保产品设计与开发应遵循审慎原则,建立互保风险熔断机制等措施,促进信贷互保稳健发展。

关键词:信贷互保;有效性;经济价值;金融本质;小微经济体;机制分析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0.06.005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0)06-0023-08

一、引言

小微经济体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信用不足制约小微经济体融资,同时,银行通常认为借款人所能提供的担保是第一还款来源的补充甚至替代,通过考察担保情况判断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我国《担保法》规定,担保方式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留置和定金五种,前三种最为常见。由于小微经济体①小规模、轻资产的特点,抵质押物往往提供不足,保证成为小微经济体融资增信的重要可选项。根据发起主体和设立目标不同,保证担保有政策性、商业性和互助性三种形式,前两种适用于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的小微经济体,第三种则适用于层次较低、规模较小的小微经济体。

信贷互保源自格莱珉银行的农户小额贷款,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并发展形成多种形式,并在我国小微经济体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互保体间相互关联,形成复杂的担保链、担保圈,一旦担保链(圈)中的一环资金链出现问题,即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链条(圈层)破裂,给经营正常的关联经济体带来危机。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因信贷互保发生的负面案例不胜枚举。那么,信贷互保在本质上是否是一种有效的担保方式,这种方式为何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后来为何步入困境?小微经济体在经济周期影响下,信贷互保作为经濟上行期银行有效的风控模式能否经受住经济下行期的考验?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及有效性研究框架

(一)信贷互保的合作基础

信贷互保,又称群组贷款、联保贷款,是银行为解决小微经济体信用不足问题而设计的一款金融产品,是由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借款人之间自愿结成互保体、彼此相互担保贷款。根据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小微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为它们相互之间结成互保体提供了条件,主要是同一区域内的小微经济体从事着同一产品或关联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处于同一行业或上下游关联行业,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发展状况、生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它们之间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互交换频繁,容易建立合作联盟,形成商圈、供应链和产业集群。

(二)信贷互保的经济价值、金融本质和社会功能

1.信贷互保的经济价值。一是信号示意机制。一般而言,银行与小微经济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而担保人相对银行较为了解借款人的真实情况,担保人的担保意愿可视为筛选信号传递借款人真实的风险特征,从而可降低银行的信息搜集成本。二是督促勉励机制。借款人违约将迫使担保人代为偿还,这将破坏其与担保人的关系,具备可置信威胁,而担保人也会督促借款人审慎经营、按时履约,起到替银行监督借款人和提高履约率的作用;此外,担保人设置是银行对借款人施加压力和心理控制,违约将使借款人声誉受损,从而促使其按时履约。三是损失补偿机制。如果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问题,银行可要求担保人代偿以减少损失。

2.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信贷互保作为一种特殊的保证担保方式,其经济价值体现在信号示意、督促勉励、损失补偿、信用捆绑四种作用机制上,其中,前三种是抵(质)押担保和保证担保共同的价值所在。基于自愿互助原则的信用捆绑是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为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即互保体成员间“自愿申请、相互担保、横向监督、责任连带”,是信贷互保其它三条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没有担保人,保证担保的经济价值无从谈起;没有信用捆绑,信贷互保的经济价值也无法实现。信贷互保是“银行零售业务批发做”的典型,银行通过做大客户数来降低风控成本和摊薄单笔信贷管理成本,为小微经济体融资增信提供了新思路。需要关注的是,由于信贷互保多为同质贷款,增加了风险集中度:在经济上行期,第一还款来源得到充分保障,信贷互保增强了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但在经济下行期,由于小微经济体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信贷互保易形成互保整体资金链紧张趋势,积聚潜藏风险。

3.信贷互保的社会功能。小微经济体寿命短、规模小、经营不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不足,银行依据有限的资料来判断其信贷违约的前置概率无疑是有偏的,这将拒绝一批潜在的合格信贷主体,而信贷互保有利于纾解这一问题。首先,银行可借助信贷互保,同时挖掘同一互保体内多个借款人信息并进行交叉验证,进一步识别风险;其次,互保体成员间信用捆绑也将勉励他们审慎经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再次,一个互保体成员违约,其他成员将承担连带责任;最后,信贷互保有利于银行做大客户数,降低业务成本和风控成本,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此外,从博弈角度看,银行与小微经济体之间的博弈为有限次数博弈,可信度较低,通过信用捆绑,银行为互保体成员设置了信誉成本,提高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实现了由借贷博弈向信誉博弈的过渡。因此,信贷互保促使对借款人违约后置概率的推断趋近“无偏估计”。

三、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

根据理论抽样原则,本文选取2000年以来我国信贷互保的时间图谱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个案具有典型性但不具有普遍性,专家学者从个案着手分析互保有效性的经验能否复制到其它案例,说服力不足。此外,基于个案研究,互保出现风险的各种表层原因已被充分揭示,但这些貌似孤立的表层原因是否能够在深层次上取得统一,还应诉诸对互保的经济价值和金融本质的研究。二是我国信贷互保的发展经历了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和步入困境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互为对照组,以此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更能清晰显现互保价值如何影响信贷互保有效性,进而揭示信贷互保在本质上是否是一种有效的担保方式。

(二)方法选择

1.解释性单案例研究方法。选择该方法基于三点考虑:首先,本文旨在探究信贷互保纵向案例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背后原因,而案例研究突出对情境的分析,善于回答“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适合展开过程机制分析。其次,本文基于互保的经济价值和金融本质展示互保的作用机理,涉及探索性研究;将我国信贷互保的时间图谱作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描述性研究;但基于信贷互保作用机理分析其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有效性才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这涉及Yin(2009)的解释性研究。最后,鉴于难以运用实地调查分析个案的做法搜集2000年以来我国信贷互保发展历程的全部资料,笔者通过中外文献、年鉴数据、政策文件、网络报刊等多个渠道搜集了大量材料,对周围多个业内人士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再结合笔者从业以来的亲身经历,多渠道获取情况来进行三角验证,以增强研究的信效度,为单案例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2.成本收益比较方法。Mises(1962)指出,由于资源是稀缺的,行动人将成本收益比较作为行动法则,只有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行动人才会行动。因此,成本收益比较是一种事前的微观决策方法,而非事后的盈亏计算方法。此外,由于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具有主观性,因而每个行动人的选择不一定相同。事实上,只有在涉及经济计算①的情况下行动人才会遵循以最小货币成本获取最大货币收益的共同原则,但在其它情况下不同行动人的行动一般不同。只有个人才能行动,集体行动指全体一致行动,或其中一人为全体而行动。银行信贷员和互保体成员都是行动人,基于此,银行与互保体也会产生集体行动。本文在剖析信贷互保有效性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究信贷互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就需要还原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和行动动机,适合采用成本收益比较法。

(三)主要创新点

本文从互保经济价值和作用机理的角度出发,揭示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和社会功能,再结合信贷互保的时间图谱探究其在各个阶段的有效性及其原因,弥补了现有文献的空白。其创新点在于:改变现有文献基于个案研究互保有效性的做法,将我国信贷互保的时间图谱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揭示影响信贷互保有效性的背后原因;指出互保制度不是互保失效的病根,成本收益对等是信贷互保稳定性得以维系的关键,风险管理失效是信贷互保稳定性遭到破坏的根源。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便于展现信贷互保的发展变化脉络,揭示其中的关系逻辑和触发情境,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将上述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相互之间形成对照组,展示信贷互保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提高了研究质量;运用成本收益比较方法探究银行信贷员和互保体成员行动的具体意义,寻找信贷互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扩展了研究的深度;引入“顺周期效应”(竞争性解释②)来说明2012年以来农户联保贷款式微的原因,再给出“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占领了更多市场份额”(令人信服的其它解释)排除竞争性解释,增强了研究的解释力。

四、信贷互保有效性的经济解释

(一)2000—2007年:农户联保平稳发展,互保价值初步展现

信贷互保中自愿互助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青苗法”。信贷互保公认的起源是1983年格莱珉银行的农户联保小贷,该模式获得成功后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演化和推广。1994年,我国引入了格莱珉银行联保贷款的做法。2000、2004年,央行和银监会相继出台联保指引③,2004年“一号文件”也提出要继续扩大农户联保贷款规模。在政策指引、银行实践和农户参与的多方合力下,农户联保小贷在全国各地复制,并迅速实现了“本土化”,相继涌现出传统联保贷款(10户以下)、大联保体贷款(20户以上)、交叉联保贷款、“信用社+农户+N”①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2002—2007年,全国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从253.33亿元增长至1039.91亿元,占农户贷款比例一直保持在16%以上②。

虽然,农户联保贷款在起步发展阶段也遇到了农户联保意愿不强、农户信用档案不完善、信用社放贷动力不足、贷前资格审查不严、信貸期限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但整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主要得益于互保价值开始初步展现。一是信贷员严把信贷审核关,低风险的农户自愿信用捆绑结成联保小组,符合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连带责任促使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奠定了互保价值实现的基础。二是同一村庄的农户彼此了解,具有融资需求的低风险农户相互结成联保体,可充分显示农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信贷员可快速甄别潜在的合格借款人。三是小组联保借助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的道德约束完成抵押代替,将借贷担保关系导入乡村伦理规则,用非正式的监督约束和重复博弈抑制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提高了联保小组成员的违约成本,一旦出现失信行为,必然引起其他成员甚至全村村民的“社会制裁”。四是小组成员若违约,其他成员也会履行连带责任,不影响损失补偿机制发挥作用。正是在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高农村,融资需求较为旺盛,农户认识相对超前,基于自愿的原则,联保小组最先在这里形成,互保价值得以实现,形成显著的示范效应向四周辐射,吸引附近的农村学习、模仿和创新,农户联保规模日益扩大。

(二)2008—2011年:企业联保飞速发展,互保作用充分发挥

2008—2011年,全国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从1475亿元增长至3453亿元,占农户贷款比例也一直稳定在9.8-11.9%之间,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3年起,农户小额联保开始向企业领域推广,各地开始试点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它们自愿结成各种不同形式的联保体向银行申请贷款,如电商联保、伞式联保、商会联保、产业链金融、担保圈贷款等,但2007年之前的企业联保尚未形成足够规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企业联保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得到飞速发展,至2011年末,全国企业联保规模超过1500亿元;在我国企业联保发展最快的地区,如浙江省温州市贷款余额占对公信贷六成。

企业联保的高度发展,离不开互保作用的充分发挥。信用捆绑机制和损失补偿机制方面,企业联保与农户联保的作用机理类似,为避免重复不再单独论述,下面重点分析企业联保的独特之处。在信号示意机制方面。与血缘、地缘关系密切的农户相比,同一地域内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所处的产业链位置高度关联,它们之间经济往来频繁、彼此相互熟悉,形成了紧密的业缘关系,于是,企业之间的联保意愿成为银行甄别客户的有效信号;此外,与农户相比,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内容更为丰富,进一步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在督促勉励机制方面。与农户不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具有多样性、长期性和频繁性的特点,对银行依赖程度较高,银企博弈具有重复博弈的特点;受行业规则和道德约束的影响,一旦违约,失信企业也将难以在行业内立足,这些都提高了联保体内企业的违约成本。

需要关注的是,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下,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信贷员放贷任务、企业投资冲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信贷员放松了信贷审核条件,造成企业间过度联保,联保体信贷额度过高,部分企业甚至趁机合谋“骗贷”转移资金用途,为日后互保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三)2012年至今:信贷互保低迷发展,互保风险持续暴露

2013年末,全国农户联保贷款首次出现下降,余额3185亿元,同比下降357.83亿元,降幅10.1%;占农户贷款份额7.07%,同比下降2.79个百分点。农户联保贷款在农户融资中的地位开始下滑,2013年以后,央行也不再专门公布相关贷款数据。企业联保方面,2012年末余额达到2000亿元,而互保风险也在2012、2013年集中爆发。2014年,银监会发文首次提出严控企业互保贷款规模,防范“多头授信、连环互保风险”。2014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持续下行,企业联保不断“暴雷”。全国企业联保数据虽然披露较少,但我们从以下案件中可见其已陷入困境:2012年浙江互保危机造成2013年温州民间金融风波,2012年上海钢贸互保案波及广东、福建,金融风险沿着担保链条(圈层)扩散,出现了从贸易企业向生产企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从长三角向珠三角和资源型地区蔓延的趋势,企业老板跑路潮、逃废债潮袭来,银企关系破裂,金融风险剧增。2017、2018年,互保危机又在山东、辽宁上演。全国其它省份虽未爆发大规模互保危机,但企业联保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也承受着巨大风险,破圈断链成为当前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中之重。

信贷互保具有顺周期效应,经济形势下行是2012年以来企业互保危机的导火索。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农户联保受到经济周期的冲击却不大,农户联保规模“平稳发展”与企业联保规模“大涨大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要原因是:农户小而分散,经营规模不大,且农户联合一般基于同一村庄,这些因素制约了联保小组的体量,切断了农户联保小组间的传染链条,因而发展步伐也较为平稳;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农户联保在经济下行期能够分散风险、减少损失。于明星(2014)的研究表明农户联保规模与不良贷款率正相关,也佐证了这一观点。需要补充说明的是,2012年以来,农户联保贷款的式微主要是由于小额信用贷款、整村授信模式等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占领了更多市场份额。近年来,银行也注意到分散风险的重要性,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信贷互保对象向个体工商户、自营劳动者延伸,由于遵循了风险分散原则,对二者互保体成员数量和债务总额控制,在当前也经受住了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

互保的作用机理失效导致互保失去价值并陷入困境,使得互保方式饱受质疑,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部分信贷员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互保模式遭到滥用,信贷审查流于形式,有些资质较差的不良企业为了获得贷款,积极配合“信贷准入文件要求”,一些高风险企业彼此结成联保体,甚至出现多重联保的情况;二是银行、政府“拉郎配”,使得相互不熟悉的企业也结成了联保体,信用捆绑不能起到促使联保体成员相互监督的作用,反而在经济下行期与过度联保、多重联保共同充当风险加速器,导致信贷风险在企业联保体内(间)传染,最终酿成互保危机,信用捆绑机制失效;三是由于信贷员的失误,高风险企业进入了互保体,互保体成员间或相互不熟悉偏离了自愿结合的原则,或相互熟悉但对彼此风险充耳不闻,同时,在经济上行期,经济金融的发展成功掩盖了企业互保风险,信号示意机制失效;四是不良企业动机不纯,一旦出现资金链问题,易产生恶意逃废债行为,督促勉励机制失效;五是一家企业违约将导致“羊群效应”,降低了违约成本,催生了责任推诿的负面激励效果,损失补偿机制失效。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宏观层面上,我国信贷互保的发展经历了“稳步发展—飞速发展—低迷发展”三個阶段;微观层面上,我国小微经济体信贷互保的发展遵循了“农户联保小组—小微企业联保体—担保链—担保圈”的扩张路线。基于互保的经济价值和金融本质,本文运用解释性单案例探究信贷互保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有效性及其原因,运用成本收益比较方法寻找信贷互保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如下:一是成本收益对等是信贷互保稳定性得以维系的关键,风险管理失效是信贷互保稳定性遭到破坏的根源。二是基于自愿互助原则的信用捆绑是信贷互保的金融本质,为其特有的经济价值,是信号示意、督促勉励、损失补偿等三条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条件,上述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才能确保信贷互保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互保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三是银行过度依靠第二还款来源和信贷管理存在弊端,造成互保体债务总额过高、不合格借款人参加互保体、同一借款人多重联保等问题,为高风险借款人结成互保体提供了可乘之机。四是信贷互保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过度依靠第二还款来源、风险管理失效以及违背了小微经济体自愿结合的原则,使得互保偏离了金融本质,从而失去了经济价值,进而无法发挥社会功能。五是信贷互保是基于小微经济体之间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的,因而贷款容易具有同质性,经济下行趋势会冲击互保整体的贷款安全。

(二)政策建议

1.信贷互保应回归自愿互助结合的本源。风险管理失效是信贷互保稳定性遭到破坏的根源,这使得信号示意、督促勉励、损失补偿三种作用机制全部失效,而信用捆绑也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反而放大了风险。低风险的小微经济体自发结成互保体是信贷互保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银行应充分认识到互保的经济价值和金融本质,金融应该回归本源,信贷互保更应该回归本源。

2.银行应回归注重第一还款来源的本源。受借款人经营能力、多重联保、担保人履约意愿、外部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互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将打折扣。第一还款来源是信贷风险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笔贷款的担保也不能改变贷款的原貌,担保只能降低风险,而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经商业银行审查、评估,确认借款人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可以不提供担保。”信用贷款应为银行的本源业务,银行应回归本源,重视考察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只将信贷合规性要求作为授信标准。

3.互保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审慎原则。加强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防止不合格的借贷主体加入互保体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合理设置互保体的信贷总额上限,控制整体信贷风险;确保互保体的封闭性,避免形成多重联保造成风险在互保体间相互传染;尽量减少同质借款人结成互保体,经济下行期下调信贷互保比例,降低信贷风险的集中度;加强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防止不合格的借款人加入互保体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4.建立互保体风险熔断机制。为避免借款人违约导致风险在互保体内、体间蔓延,可考虑基于自愿互助的原则,由各借款人共同出资组建互助式合伙纾困基金并委托担保机构代为运营,为入伙的借款人提供担保,如果入伙人出现违约,则由纾困基金代为偿还。纾困基金的实质是一种担保风险熔断机制,“熔断”了互保体成员间的互保链条,实现了由各互保体成员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向有限清偿责任的转变,可操作性较强,值得借鑒与推广。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顾忠锐,石新颜.山东省农户信贷供给效率及约束因素研究——基于51家农商行样本数据[J]. 金融发展研究,2019(2):85-90.

[2]彭江波.以互助联保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8(2):75-82.

[3]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7):64-80.

[4]Bester H,Review AE,Duflo E.Screening v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57):850-855.

[5]Aghion B A.On the Design of a Credit Agreement with Peer Monito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60):79-104.

[6]刘吉运,王安国.中小企业商标权质押贷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1):26-30.

[7]顾忠锐,王安国.农户信贷供给:效率、约束与创新——基于山东省A县农信机构的时间图谱[J].金融发展研究,2019(7).

[8]耿欣.中小企业信贷配给失当的矫正:理论与实践[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123-126.

[9]Yin,R.,S.Thousand.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4)[M].Oxford: Blackwell Science Ltd(2009).

[10]Ludwig von Mises.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An Essay on Method[M].D.VAN NOSTRAND COMPANY(Canada),New Jersey:1962.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