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题报告 > 产业经济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产业经济学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我国民间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间金融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广泛存在。在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大都是民营的,并不区分民营和公营,因此民间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主体和支柱;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正规金融体系往往不健全,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民间金融大量存在,并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民间金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间金融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制度背景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使得中国的民间金融又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民间金融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商时期民间金融就己经产生,从春秋时的实物信贷到唐宋时期的纸币再到明清时期的钱庄票号兴盛,民间金融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营经济一度被禁止,与之相对应,民间金融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虽然民间金融被取缔了,但客观上一直存在,并对中国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改革幵放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民间金融,就不可能有现如今发达的中国民营经济。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壮大,一方面反映了资金市场的强大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现阶段金融体制的不合理,正规金融己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相关统计,现如今我国民营经济己经占到中国GDP总量的66%,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率高达71%,社会投资占总投资的45%,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80%以上,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以上数据表明广大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民营经济巨大的贡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信贷支持。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规模以下的小企业90%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微小企业95%没有与正规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而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它们都面临着较大的融资缺口,因此这些民营企业除了依靠自我融资以外,还对民间金融产生了强烈的制度需求。正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受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往往不能获得贷款者的全部信息,无法预知贷款者的全部行为,因而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是正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内在困境。由于无法满足融资者的借贷需求,因而正规金融市场是无法严格出清并且效率低下的。在这种情况下,为民间金融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土壤。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民间金融组织本身具有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从而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从契约治理机制来看,民间金融具有提供隐含保险、信任替代实物抵押、社会约束与自我约束等一系列非正式契约实施机制,正是这些私人治理机制的存在使得民间金融活动在特定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效率。这里的私人治理机制即社会资本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信任、声誉、社会规范等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并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民间金融内生于民间,是自下而上的金融制度创新,是基层民众融资需求的表达。民间金融屡禁不止,并不断发展壮大,说明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和社会基础,单纯的打压不能从根本上消灭民间金融,只能使其以更隐蔽的方式运行,更加难以监管,滋生犯罪活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3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民间金融的态度也逐渐转变,由过去的坚决取缔、放任自流到逐步认可,为民间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3年,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十三大社会资金与中小机构的重组改造,在加强监管和保持资本金充足的前提下,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企业”。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民间金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我国民间金融进行现象描述阶段,缺乏对其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剖析。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民间金融的发展运行机制。将社会资本引入民间金融发展的研究,突破了以往民间金融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民间金融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是对民间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研究的局限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刻认识民间金融发展问题,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实践与政策倾向无不例外地暗示着民间金融的发展趋势,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以破解长期制约民营企业融资的金融难题。因此,作为一种底层改革,民间金融的兴起对中国整个金融制度的变迁意义重大。民间金融是内生的金融体系,应考虑从内生金融需求角度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强调内在的演进逻辑要比外在的架构或者重组更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内生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的规律,并结合民间金融发展过程中运行机制及效率,寻求民间金融在金融体系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现实途径。民间金融的合理发展对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正规金融机构由于选择信贷配给从而降低了配置效率,而对选择市场进行的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和农户关联性探讨,把握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效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民间金融虽然具有对经济发展的“内生性”,但由于政府的压制出现非规范性,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导致民间金融内部运营风险的生成、积聚和扩散,存在风险隐患,通过对民间金融深入调研有助于规范、引导和促进其规范发展。

(2)为规范民间金融发展提供政策建议,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深化民间金融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贷支持,因此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也就显得更加重要。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民间金融发展问题,有利于对民间金融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特别是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吸收了许多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样的以多视角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各种参考,使问题获得更加圆满的解决。通过系统研究我国社会资本与民间金融发展的关系,提出培育我国的社会资本和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和政策借鉴。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正式提出的。20世纪初,美国学者赫里芬和大卫最早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5但并没有对其作出具体地阐述。直到1983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才系统阐述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布迪厄于1983年发表了《资本的形式》一文,对社会资本这一概念首次进行了系统的阐述。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社会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他是为其成员提供信用的‘信任状’”。布迪厄于1992年对社会资本的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至于社会资本,则是指某个人或是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识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不管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还是虚有其表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的总和,既包括真实资源,又包括虚拟资源,既包括实际存在的资源,又包括潜在未发生的资源,是一种资源的集合体,其产生是由于拥有制度化关系,而且包括此关系形成的网格。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产生、形成、保存和积累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描写,还研究了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的转化关系。布迪厄的贡献在于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社会资本,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功能性的,强调社会资本对个人和集团的资源性质,为之后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铺平了道路。其后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重点是对社会资本概念和范围的确定,以及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等方面。首先在社会学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详细界定的是美国社会学者科尔曼。科尔曼继承了布迪厄的功能性定义,强调社会资本对个人获得资源的重要作用,科尔曼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社会资本为工具将“理性行为”假设引入组织分析。

在经济学领域使用并阐述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还有经济学家格林.洛瑞(1997)。洛瑞认为社会资本同经济学领域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概念一样,是可以产生收益的资源之一。这种资源广泛存在于社会中,包括家庭关系与社区的社会组织之中。洛瑞所研究的社会资本是指人们之间自然形成的理解、信任和交往等关系网络,它有助于所有者获取社会中有价值的资源和利益,用以保持社会的公平。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泽对社会资本的经济作用的研究更为具体。他把社会资本定义为是由个体出于私人动机而投资形成的,能够带来市场和非市场效益的资源存量,并釆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社会资本的投资,包括如何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效果进行判断,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E奥斯特罗姆则在社会资本应用于个体合作以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关于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在群体中的个人利用这种模式来进行经常性活动,同时奧斯特罗姆还分析了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四个方面的差异,并运用博弃论在实际案例中讨论了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美国学者弗拉西斯?福山主要从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了研究。福山认为经济学家在分析时应对社会资本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不仅仅只考虑传统的资本形式。他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非常关注,并将其作为对社会资本研究的重点。他认为社会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价值。信任程度越高,组织创新的概率越大。福山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这样写到:“社会中存在高度信任感,能够促进大规模企业的产生,如果大科层组织能够透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小一点的公司慢慢转型并加入他们的网络,这时候拥有高度信任感就如虎添翼了。” 在此基础上,福山对社会资本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论证,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增长,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由于利己主义和市场机制,其余百分之二十的原因则是取决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并阐述了信任影响经济增长的具体途径。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框架,指出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第二章是社会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综述。第一节从经济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分别对社会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科学的界定。第二节分析了社会资本的特性,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表现与存在形式,与其他资本形式相比既具有共同的特征,也具有其独特的特性。第三节对社会资本的层次进行了划分,将社会资本的层次分为微观层次社会资本和宏观层次社会资本。第四节介绍了两种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一种是基于主要成分测量,另一种是基于不同层次的测量。第三章是民间金融的界定、生成与发展。第一节通过对既有研究的评述对民间金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对象的范畴,然后从金融抑制、信息不对称和制度变迁三个方面阐述了民间金融的产生逻辑,从而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节首先介绍了民间金融从兴起、兴盛、调整到复兴的四个发展阶段,然后集中讨论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几种较为典型的组织形式,最后对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进行了大致的估算,并分析了民间金融的结构。第三节以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为例描述了民间金融向现代金融演进的不同路径安排,为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第四节探讨了我国发展民间金融的重要意义,民间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具有不可或缺性。第四章是民间金融发展的社会资本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第一节系统分析了三种民间金融发展的社会资本作用机制:信任机制、声誉机制和规范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并促进了民间金融活动的发展。第二节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作用于民间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效应,一是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二是替代抵押品,加强契约稳固性;三是基于社会网络,降低融资风险;四是体现互惠期望,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第三节首先提出了信任半径的概念,分析了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效用范围,说明了民间金融由血缘到地缘再到业缘的演进规律,然后对信任半径、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效用范围与民间金融组织的演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民间金融组织化程度越低,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约束力效用就越强,反之,民间金融组织化的程度越高,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约束力就越弱。最后通过两个案例描述了民间金融发展的边界。第五章是社会资本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第一节建立了社会资本与民间金融发展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民间金融交易中贷款人在社会资本约束机制下融资行为的博弃策略选择,分析了社会资本在提高民间金融融资效率、促进民间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对社会资本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证实了社会资本在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是培育社会资本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第一节指出了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节介绍了我国目前社会资本的现实状况,我国存在社会资本不足的现象,这种状况限制了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节提出了培育了社会资本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对策,通过加强信用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多层次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民间金融风险控制的配套机制等措施来更好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1 引言 14-24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8 

        1.1.1 选题背景 14-16 

        1.1.2 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6-18 

    1.2 论文的逻辑框架和主要内容 18-20 

        1.2.1 论文的逻辑框架 18-19 

        1.2.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9-20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20-24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20-21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 21-24 

2 社会资本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4-40 

    2.1 社会资本的概念 24-28 

        2.1.1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资本 24-26 

        2.1.2 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资本 26-28 

    2.2 社会资本的特性 28-32 

        2.2.1 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形式的共同特性 29-30 

        2.2.2 社会资本独有的特性 30-32 

    2.3 社会资本的层次 32-34 

        2.3.1 微观层次社会资本 32-33 

        2.3.2 宏观层次社会资本 33-34 

    2.4 社会资本的测量 34-40 

        2.4.1 基于主要成分的测量 34-36 

        2.4.2 基于不同层次的测量 36-40 

3 民间金融的界定、生成及发展 40-74 

    3.1 民间金融的界定及生成 40-48 

        3.1.1 民间金融的界定 40-43 

        3.1.2 民间金融的生成逻辑 43-48 

    3.2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实践 48-61 

        3.2.1 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阶段 48-49 

        3.2.2 我国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 49-59 

        3.2.3 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与结构 59-61 

    3.3 各国(地区)民间金融的演进历程 61-70 

        3.3.1 美国 61-64 

        3.3.2 日本 64-67 

        3.3.3 中国台湾 67-70 

    3.4 发展民间金融的重要意义 70-74 

        3.4.1 民间金融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70 

        3.4.2 民间金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70-71 

        3.4.3 民间金融促进正规金融机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 71 

        3.4.4 民间金融支持“三农”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71-74 

4 社会资本对民间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及效应研究 74-94 

    4.1 社会资本对民间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 74-81 

        4.1.1 信任机制 74-77 

        4.1.2 声誉机制 77-80 

        4.1.3 规范机制 80-81 

    4.2 社会资本作用于民间金融发展的影响效应 81-86 

        4.2.1 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 81-83 

        4.2.2 替代抵押品,加强契约稳固性 83 

        4.2.3 基于社会网络,降低融资风险 83-84 

        4.2.4 体现互惠期望,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84-86 

    4.3 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效应范围 86-89 

        4.3.1 信任半径与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效用范围 86-87 

        4.3.2 社会资本作用机制的效应范围与民间金融组织的演化 87-89 

    4.4 民间金融的发展边界 89-94 

5 社会资本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94-109 

    5.1 社会资本与民间金融发展模型 94-98 

        5.1.1 基本假设 94-95 

        5.1.2 求解过程 95-98 

    5.2 社会资本、民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98-109 

        5.2.1 模型设定 101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101-103 

        5.2.3 研究方法及实证检验结果 103-107 

        5.2.4 结论与启示 107-109 

6 培育社会资本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09-123 

    6.1 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 109-110 

    6.2 我国存在社会资本不足的现象 110-112 

    6.3 培育社会资本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12-123 

        6.3.1 基本思路 112-114 

        6.3.2 具体做法 114-123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123-126 

参考文献 126-132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江曙霞,马理,张纯威.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赵会玉.农户金融需求、二元金融与农村金融:一个理论综述m.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 (6).

[3]罗纳德.I .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4]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5]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6]江曙霞,秦国楼.现代民间金融的政策与思考[J].决策借鉴,2000(4).

[7]袁中红,林平,张建军.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m.金融研究,2002 (10).

[8]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

[9]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

(8).

[10]髙发.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6

(2).

[11]诸葛售.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2]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

(8).

[13]高新波,张军田.金融抑制还是信息优势——重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根源[J].商场现代化,2006 ( 4).

[14]杨瑞龙.论制度供给[J].经济研究,1993

( 8).

[15]王曙光.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制度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陈硕,李孟刚.发展民间金融助力中小企业融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4).

[17]冯兴元,何广文,赵丙奇.民间金融风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8]相玲,张晓霞.规范引导民间集资行为,鼓励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兼论集资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J].银企信用,2011 (3).

[19]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0]陈亮.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21]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农业经济问题,2004

(2).

[22]贺力平.合作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管理世界,2002

(1).

[23]张亦春,甘少浩.德、美、日农村合作金融比较[J].金融与经济,2001

(12).

[24]钱颖一,黄海洲.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5).

[25]熊继洲,罗得志.民营银行:台湾的经验与教训[J]金融研究,2003

(2).

[26]科尔曼.人力资本创造中的社会资本,载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萨拉戈尔丁:《社会资本

个多角度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7]福特.布朗.托马斯.社会资本理论综述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2).

[28]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9]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0]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7.

[31]爱德华.格拉泽.社会资本的投资及其收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2).

[32]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

开题报告   产业经济学   社会资本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