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生态文明论文 > 城市生态文明建构的不足研究(共5134字)

城市生态文明建构的不足研究(共5134字)

人口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基于此,本文将人口生态文明定义为:某一人口群体在对待和处理人口与生态和自然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生态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生态责任感,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和消费活动中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方式等。影响人口生态文明的方面主要包括一定时期的人口发展状况以及该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生态价值观、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人口发展是影响人口生态文明的客观因素,它通过人口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结构及分布的合理与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运行。生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生态及其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一种以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为基础的价值体系[2]。与以片面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类是世界的主宰、人与自然之间是征服和被征服、占有和被占有关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以宣扬“生态至上”和“以生态为本”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不同,现代生态价值观是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明确人类—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意义(即“以人为本”和谋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体系[3]。现代生态价值观倡导人类对自然权利的尊重和对自然馈赠的资源的珍惜与合理开发,以及对人类赖以生存、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现代生态价值观既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导性和价值性,也肯定人类和生态在生存和发展上的平等权利,强调生态之于人类的基础价值,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4]。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生态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及其活动和行为直接关联,是人口持续增长及人类在生存和发展压力下不合理、无限制地开发资源、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结果。生态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人类对自身无限贪欲的节制以及对自身之于自然的粗暴、不良和不合理行为的修正和改善[5],并尽快形成以现代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人口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既顾及人类自身又顾及自然利益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它要求实际生产活动不能以征服、占有和掠夺资源为行为表现[6],而应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及生态良性循环前提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合理开发资源,并高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无度浪费。

生活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形式、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总称[7],它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于一定社会条件、生存条件和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好、行为常态和活动模式,是一定生活条件下生活价值观与生活行为的统一。不同生活方式对资源和环境具有不同要求和影响。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比较恶劣、社会资源和环境产权未得到明晰界定情况下,人们出于维持生存和基本生活需要,往往通过粗暴、不计后果的方式来获取资源、能源和必要食物,在生活活动中表现为对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式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当社会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人们生存无忧且生活达到富足甚至富裕程度后,虽然人们的生活活动开始表现出对资源和能源利用的较高理性,在科技进步推动下人们粗放式利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逐渐改变,然而,对享乐、舒适型生活的追求,却驱使人们更多地占有和消费资源和能源。此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虽然因道德改善和文化素质提高而得以收敛和纠正,然而,由资源和能源消费增加带来的污染物大量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却迅速增加,基于追求高水准生活的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费,与因生活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进而降低生活质量之间似乎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8]。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中形成的通过消费资源、能源来满足个体和群体需要的基本程式和行为特征。一定的消费方式是一定经济、资源和社会环境条件下个体和群体消费目的、消费观念、消费方法和消费行为的长期而综合的体现。不同的消费方式往往决定着不同的消费行为,而不同消费行为又表现为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不同影响和作用。节欲节约型消费方式和纵欲浪费型消费方式基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价值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消费行为和生态后果。

城市人口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口生态文明是一个涵盖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复杂系统,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共同决定了人口生态文明测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基于此,经过反复筛选,本文建构了一套涉及人口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消费方式及人口群体生态价值观(用“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建设维护”指标反映)等5个方面、28个指标的人口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评价方法及数据采集与处理

(1)评价方法。本文选用基于主成分分析赋权的综合评价方法。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到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所得到的以主成分表示的各指标之间具有彼此独立性,从而使测度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确定性。

(2)数据采集与处理。本文采用数据,一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直辖市、副省级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统计资料汇编》等正式出版物;二是来自各城市发布的《环境状况公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等;三是源自各城市权威部门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可靠。本文以2009年作为评价年份。对原始数据表中的正指标和中性指标运用yij=(xij-xj)/σj、逆指标运用yij=(xij-xj)/σj进行标准化,可得标准化后的样本数据矩阵Y=│yij│24×28。

中国24城市人口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与比较

1.评价模型构建以样本标准化数据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见表2。从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其累计贡献率看,前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可达85.50%,因此提取这8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并计算主成分系数矩阵(表3)。将表3各列数值除以相应特征值开根后,可得主成分的单位特征向量矩阵U=│uij│8×28。由主成分特征向量矩阵与样本指标构成的列向量y=[yi](i=1,2,……,28),可得主成分矩阵模型f=U′•y。其中,f=|fj|(j=1,2,……,8),各主成分的线性组合函数为:fj=u11yi+u21y2+…+uijyi,其中:i=1,…,28;j=1,…,8在确定各主成分数学模型基础上,可构建如下城市人口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模型:Z=0.3279f1+0.118f2+0.109f3+0.0851f4+0.0781f5+0.0562f6+0.0457f7+0.0371f8

2.评价结果及分析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可得到中国24城市人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主成分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人口生态文明综合得分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深圳、广州、珠海、厦门、南京、无锡、苏州、北京、上海和天津,排在11~20位的是宁波、杭州、青岛、济南、大连、沈阳、武汉、福州、长春和成都,温州、西安、哈尔滨和重庆则分列21~24位。从各主成分得分与综合得分的关系看,第1主成分得分和排名对综合得分和排名具有极显著影响,二者相关系数为0.943,第2~7主成分对综合得分和排名具有弱的正向作用,且影响力渐次下降,第8主成分则表现为极弱的负向影响,见表5。而且,研究还发现,不仅各主成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且同一因素对不同主成分的作用方向也不同,对这一主成分具有正向作用的因素,对另一主成分则表现为负向作用。这说明,某城市某一主成分得分偏低与该城市在对该主成分得分具有显著影响的方面做得不够直接关联。为进一步明确各城市在人口生态文明建设中今后应着力做好的工作,本文以所有8个主成分为聚类变量,采用平方欧氏距离,利用离差平方和法,通过对24城市聚类分析,得到了表6所示的24城市聚类结果。由表6可见,第1类主要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口质量均较高、环境保护及治理做得较好的城市,这类城市的第1主成分得分均较高,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和能源人均消耗量、人均垃圾排放量和百人汽车拥有量等均偏高,SO2和烟尘人均去除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偏低。另外,北京和上海面临人口数量过大、森林覆盖率相对偏低等问题,上海和珠海则面临垃圾处理率偏低等问题。第2类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较高、人口质量略低(天津、南京、杭州除外)、环境保护和治理同样取得较好业绩的城市,这类城市中除杭州、宁波外,第1主成分得分也较高,这类城市今后的工作重点: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质量,二是提高植被特别是森林覆盖率(厦门、杭州、宁波除外),三是进一步降低万元工业产值的能耗和水耗以及生活的资源消费量,提高污染物的治理和达标排放能力,并适当控制家庭汽车拥有量,特别是杭州、南京等城市。第3类城市的情况比较复杂,这类城市的经济、人口和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以及环境保护和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第1类和第2类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这类城市中,有的城市,如沈阳、青岛、大连、济南等第1主成分得分与第2类城市接近(甚至高于第2类城市中的宁波和杭州),面临的问题与第2类城市也相似,有的第1主成分得分则与第4类城市相近,面临问题与重庆雷同,总体来讲,这类城市今后的努力重点:一是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实力,特别是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二是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三是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能耗和水耗、加大污染治理投入、提高污染物治理水平和森林覆盖率等。第4类以重庆市为代表,在人口生态文明建设中,这类城市今后既面临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任务,也面临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的任务,还面临进一步降低工业生产能耗和水耗以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等,任务比较艰巨。

结论

人口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它侧重考察人口群体的生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对自然和生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基于人口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环境治理和生态维护(反映人口群体的生态价值观)的人口生态文明指标体系,运用中国24城市数据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测度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人口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深圳、广州、珠海、厦门、南京、无锡、苏州、北京、上海和天津,宁波、杭州、青岛、济南、大连、沈阳、武汉、福州、长春和成都则分列11~20位,温州、西安、哈尔滨和重庆的排名比较靠后。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口生态文明综合得分与第1主成分得分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3,与其它主成分得分相关性虽不显著,但这些主成分通过累积效应仍然显著影响了沈阳、杭州、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的综合得分。

以所有8个主成分为聚类变量对24城市的聚类研究表明,虽然各城市的人口发展状况、科技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以及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但一些城市间仍存在诸多相似或相同的问题:第1类城市今后应在有效控制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生活垃圾排放量和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提高生产和生活污染物的治理能力,北京和上海还应加强人口总量控制,以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乃至城市发展等的压力;第2类城市则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口质量、降低生产和生活能耗与水耗、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天津、苏州、无锡和南京等还应在提高森林覆盖率上下功夫;第3类城市,一方面应进一步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口城市化水平,特别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降低生产和生活的能耗与水耗,提高污染物治理能力和水平,长春、武汉、沈阳和济南等还应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第4类城市则同时面临大力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及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质量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降低生产和生活的能耗与水耗、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等多方面任务。(本文作者:赵秋成、杨秀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

生态文明   不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