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较量(后传)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较量(后传)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为什么叫“继续战争”?

1941年6月25日至1944年9月19日,苏联和芬兰之间打了一场历史近3年3个月的战争。这场战争史称“继续战争”,英文名为The Continuation War,芬兰语为Jatkosota。那么,为什么叫做“继续战争”呢?难道说在之前芬兰和苏联之间打了一仗不成?没错!正是有了1939年的苏芬战争(史称“冬季战争”),芬兰人才把这场历时3年多的战争,称之为“继续战争”。而苏联方面的观点是,这场战争只是苏联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而已。
关于“冬季战争”,笔者在6年前写了一篇《“北极熊”和“北极狐”的较量》的文章,刊登在本刊2009年第12期。正是有了那篇文章,这一篇文章才叫做《“北极狐”和“北极熊”的较量(后传)》。请注意!上一篇中把“北极熊”放在前头,因为战争是苏联方面挑起的;而这一篇则把“北极狐”放在前头,这场战事基本上是由芬兰方面挑起的。
关于二战战史方面的文章,人们更多地关注几个主战场上的战事,而对于“继续战争”的介绍,国内报道的资料极少。不过,这场“继续战争”却是很有特点的一次战争,又是和著名的列宁格勒会战息息相关,因此,国内的一些军迷朋友开始对这场“继续战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此,笔者根据有关的零星资料编写此文,算是这方面的一个补偿。
前奏曲
1941年春夏之交,二战的战火已经在欧洲各地燃烧。德军的铁蹄不仅踏平了波兰,横扫西欧的法、比、荷、卢,又挥戈东进,企图一举消灭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军发动了大规模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打响。
在此之前,纳粹德国已经在北欧的挪威和芬兰部署了相当数量的德军,制定了针对进攻苏联的《“银狐”作战计划》。
芬兰方面,由于1939年至1940年初的“冬季战争”战败,签订了屈辱的《莫斯科协定》,芬兰丧失了五分之一的工业,1l%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西迁。芬兰人有强烈地收复失地的愿望。这就为这次“继续战争”种下了复仇的种子。从1940年5月起,芬兰向德国靠拢。双方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如允许在瑞典的德军越过芬兰境内进攻苏联,以及允许德国向芬兰提供大量的军火物资等。1941年5月,芬兰和德国双方甚至讨论了联合作战计划,“芬兰被捆绑在德国的战车上”。芬兰人的战争动员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6月7日,德国军队进驻波特萨莫矿。6月20日,芬兰政府要求芬苏边境的45000居民撤离。6月21日,德军在芬兰湾布设了两大片雷区,阻止苏军波罗的海舰队进入,德军的轰炸机在列宁格勒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这时,芬兰已经动员了475000人参军,部署在芬苏边境南部;而芬苏边境北部长达500千米的边境,则交给了德军的四个师布防。
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德军进攻苏联开始后的第三天,苏联空军出动了460架轰炸机,空袭了芬兰境内的19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境内的军事目标”。芬兰政府在提出抗议的同时,国会授权正式对苏联宣战,“继续战争”打响。
芬兰军队的进攻
战争的第一阶段,表现为芬兰军队的进攻。
当时,芬兰军队在苏芬边境上部署了15个步兵师、一个骑兵旅和两个长枪旅;另外,在波特萨莫矿地区有两个德军山地师,在萨拉地区有一个德军步兵师,还有一个步兵师正从挪威通过瑞典向芬兰挺进。而苏军方面则对形势做了错误的估计,认为“芬兰方面只有10个师”。苏联方面,在西北边境方面,仅驻扎了10个步兵师、一个摩托化师和两个炮兵师。由于苏德战争开始阶段苏军作战不利,还抽调了部分兵力到其他战区。
6月28日,芬兰军队制定了《对拉多加卡累利阿地区进攻的计划》。同一时期,德军的《巴巴罗萨作战计划》进展十分顺利,深深攻入了苏联欧洲部分的腹地。芬兰方面也由此判断德国很快就会战胜苏联,进而判断“收复失地的战争将是短期战争”,制定了“解放整个卡累利阿地区”的作战计划,而东卡累利阿从来都不是芬兰的领土,但居民大部分为芬兰族。顺便说一句,卡累利阿地区是位于芬兰湾和拉多加湖之间的狭长地峡,故也称为卡累利阿地峡。由于它是一个狭长的陆地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旦完全占领了这个地峡,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便立刻大门洞开,无险可守。这也是苏联方面一直对这一地区极为重视,得到之后一直不肯放手的重要原因。
7月10日,芬兰军队越过芬苏边境,开始对拉多加卡累利阿地区展开进攻。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地区,切断了苏军的运输线。7月25日,该路芬兰军队接近1939年的国境线。7月31日,芬兰军队对卡累利阿地区展开进攻。一支芬兰军队包围了苏军的三个师。8月31日,芬兰军队收复维堡。9月2日,芬兰军队抵达1939年时的国境线。随后,芬兰军队对东卡累利阿地区展开进攻。9月24日,芬兰军队抵达奥涅加湖和拉多加湖地区。10月1日,芬兰军队攻占彼得罗扎沃茨克。至此,芬兰和德国联军已经全部占领了卡累利阿地区,并直接威胁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
历时两个多月的芬德联军的进攻战役,南部方向的战事进展得似乎顺风顺水。这主要是由于芬兰和德国方面对战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而苏联方面则忙于应付苏德主战场,疏于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兵力对比上就处于劣势,自然无法抵挡芬德联军的进攻。再加上芬兰军队在“收复失地”口号的鼓动下,士气高昂,英勇善战,这才有了“北极狐”打败了“北极熊”的开局阶段,实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与此同时,北部方面的战事则进展不太顺利。芬兰的极北地区,主要是德国军队实进攻作战,执行《“银狐”作战计划》。这一地区已在北极圈内,纬度高,天气严寒,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再加上德军的侦察很不充分,往往是老的军用地图上标注的道路,实际上已不存在,给德军弹药物资的补给造成了极大困难。德军的第36集团军及第2、第3两个山地师,尽管占领了科拉半岛根部、摩尔曼斯克以西的部分地区,但在苏联红军的反击下,很快又后撤一段距离。倒是芬兰军队的第6步兵师,由于熟悉地形,打退了苏联红军的反击。这样,使北部地区最早进入相持阶段。 微妙的关系
研究一下“继续战争”中芬兰和欧美几个大国的关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首先是芬兰和德国的关系。一开始,纳粹德国一直认为芬兰是苏联的盟国,甚至直到纳粹德国准备进攻苏联时,希特勒也“对芬兰没有兴趣”。可是,在随后不久德国方面在深入剖析欧洲的地缘关系时,又认为“罗马尼亚和芬兰在德国进攻苏联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德国对芬兰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1941年7月间,德国还拒绝对芬兰进行军火贸易;转眼间,到8月份,就有大量的军火进入芬兰,随即签订了允许德军过境芬兰等一系列协议。从芬兰方面讲,它既然想“收复失地”,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办不到的,需要找一个靠山,德国进攻苏联,被芬兰方面认为是“天赐良机”,更何况芬兰认为德国人可以在几个月内打垮苏联。于是,芬兰便透入了德国的怀抱。德国人认为芬兰是“小兄弟”、“小喽��”;而芬兰人则虽然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但并未签署轴心国的《三国同盟条约》。芬兰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过是利用和反利用、互相有所需求的关系而已。
至于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同样是很微妙。在历史上,芬兰曾被沙俄帝国统治过。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芬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后,芬兰方面又参加了1919~1920年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1939年的苏芬战争。不用说,双方为此事“结下了粱子”。不过,芬兰方面深知“北极熊”的厉害,自己根本不是对手,只得处处小心翼翼,寻求平衡。所以,即使是在芬兰和德国结盟之后,也依然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而当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开始败退时,芬兰政府又多次对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停战”。芬兰方面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芬兰虽然是战败国,但毕竟在二战后保持了国家的独立性,而没有像波罗的海三国那样并人苏联的版图。
芬兰和英国及美国的关系,中间也几经反复。在1941年8月,芬兰方面已经全部收复了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此时,芬兰还和英国、瑞典等保持外交关系。芬兰政府宣称,芬兰和苏联的战争“只是防御性的”,芬兰绝不会和德国结盟。但是,不久芬兰和德国联军就开始进攻苏联。随后,英国和芬兰断绝外交关系。12月6日芬兰独立日这一天,英国对芬兰宣战。美国方面在战争一开始,是同情芬兰的。但是,在芬兰收复失地之后,美国则要求芬兰方面“停止进攻苏联,停止威胁摩尔曼斯克铁路”。在遭到芬兰总理拒绝之后,美国才开始反对芬兰。不过,美国的态度,比起英国要缓和得多。
相持阶段
从1941年10月到1944年5月,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是“继续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一阶段,芬德联军已经无力进攻,但仍然对列宁格勒实施长时间的“围城”;而苏联方面则更多地关注苏德战场上的主战场,在坚守列宁格勒的同时,也无力展开反攻。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其间,芬兰政府曾数次电告苏联政府寻求“停止战争”。但是,当苏联红军在主战场上取得优势后,苏联政府拒绝和芬兰改府达成和平协议,斯大林坚持“要芬兰投降”,使芬兰人无法接受。1944年2月,斯大林命令苏军空军开始轰炸包括首都赫尔辛基在内的各大城市,对芬兰施加巨大压力。然而,芬兰方面拥有无线电窃听技术,并有效地使用了高射炮群,使苏联方面的“大轰炸”只有5%命中了目标,并未对芬兰方面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期间还有一些规模不太大的战役。如,1943年2~4月间,德军在纳尔瓦地区组织防御,成功地阻滞了苏军的进攻。德军的这次局部胜利,使得苏军无法从爱沙尼亚方面对芬兰发动进攻,使“继续战争”的相持阶段又维持了一段时间。战争的相持阶段,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必然结果。
苏军的大反攻
经过了苏德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战斗洗礼,苏联红军迅速强大起来,展现出无比强大的战斗实力。以坦克装甲车辆为例,1943年已经达到了平均月生产量2000辆的水平,全年共生产了2.4万辆!经过斯大林格勒会战和库尔斯克会战的殊死较量后,德军已成强弩之末,在苏德战场上不得不处于全面战略防御阶段。而当苏联红军腾出手来攻击北方的强敌时,其强大的钢铁洪流西进、北上,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芬德联军扑去,给其以致命的一击。
1944年6月9日,苏联红军开始从卡累利阿地峡发起进攻战役,吹响了苏军大反攻的进军号。这次战役,史称“卡累利阿战役”。苏联红军为这次进攻战役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在长约21.7千米的战线上布置了3000门火炮,其中的某些地段,甚至每一千米就部署了200门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800余辆;作战飞机1547架;兵力达45万人,总指挥为列宁格勒方面军的戈沃洛夫元帅。而芬兰军队方面,拥有火炮和迫击炮193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10辆,作战飞机248架,兵力约26.8万人。在火力和兵力的对比上,芬兰军队处于明显的劣势。
6月10日,也就是苏军进攻战役的第二天,苏联红军万炮轰鸣,成千上万的步兵搭载着T-34坦克向曼纳海姆防线冲去,很快便打开了几个缺口,芬兰军队的有生力量损失惨重……这一天被芬兰军队称芬兰博福斯762毫米高炮夜间射击之为“黑色星期六”。苏军突破了芬兰军队的第一道防线后,其第21集团军从行进间强渡谢斯特拉河,沿维堡公路向前推进了14千米。17日,苏军突破芬兰军队的第二道防线。芬兰军方紧急将全国四分之三的军队调往卡累利阿地区,并得到德军的一些增援,但是,这并未能阻挡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6月20日,苏军解放维堡。
到了7月份,芬兰军队退缩到1940年初苏芬战争结束时的边界线。而这时的芬兰军队得到了德国在武器和兵力方面的一些支援,一度成功地阻挡了苏军的进攻,但已干事无补。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将注意力转移到波兰前线,一度停止了对芬兰的进攻。在欧洲战场,盟军已经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德军面临着两面受敌的绝境。当德军在爱沙尼亚战败后,芬兰急于想同苏联以任何条件尽快议和,结束战争。但是,苏联方面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割地又赔款,要求芬兰赔偿6亿美元,一时使芬兰政府无法接受。危难之中,曼纳海姆元帅于1944年8月4日就任芬兰总统,事情才出现了转机。随后,芬兰于9月4日主动停火。苏联方面也于9月6日宣布停火。这为结束第二次苏芬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英美的斡旋和压力下,苏联方面同意赔偿金额减半,为3亿美元。芬兰政府接受了这一条件,于1944年9月19日和苏联政府签订了新的《莫斯科协议》,“继续战争”不再继续。整个“继续战争”历时3年两个月3周零4天!
整个第二次苏芬战争,芬兰军队共有58715人阵亡或失踪,158000人受伤。除了赔款3亿美元外,芬兰交还了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并且将波特萨莫区割让给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后于1956年归还)。芬兰方面本想借苏德战争之机收复失地,不曾想“爬上了德国的战车”,落得个鸡飞蛋打,得不偿失。
而在和“继续战争”相关的列宁格勒会战中,列宁格勒军民在德国军队(芬兰军队也是帮凶)长达900天的封锁和围困下,冻饿致死的军民多达56万人,被德军空袭和炮击致死2.1万人。苏联人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次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方面在苏联的压力下,调转枪口,和以前的盟友德军作战,实施了拉普兰战役。芬兰的倒戈,使得它避免了像波罗的海三国那样被苏联鲸吞的命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芬兰政府和苏联政府于1948年签订了《苏芬条约》。芬兰方面恪守奉行中立政策,并确保和苏联友好。芬兰的中立,也确保了瑞典的中立,使得芬兰成为二战后能“在冷战的夹缝中生存”的北欧国家,不仅能同时接受东西方的援助,还成为东西方的桥梁。二战后的几十年里,苏联和美国的多位领导人都曾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相关链接】曼纳海姆防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是世界大战期间,芬兰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建立的永备筑垒配系,以芬兰元帅C.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和著名的马其诺防线、齐格菲防线齐名。防线全长135千米,最大纵深95千米,由25个抵抗枢纽部组成,以钢筋混凝土永备射击工事为骨干,构成环形防御体系。最强永备射击工事能抗203毫米炮弹的直接命中。
曼纳海姆防线在苏芬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在二战的后期,则被苏联红军攻破。二战后,被彻底摧毁。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