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种植优质水稻,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种植优质水稻,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摘 要: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主要,要实现本世纪末我市粮食总产达20亿斤的目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生产具有非常现实意义。首先,水田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我市现有水田近75万亩,平均产量7800公斤/公顷。较80年代的4525公斤/公顷,公顷增加3275公斤/公顷。提高2.2倍,而且单产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其次,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优质稻米需求日益增加,要想使我市稻米跨出省门走出国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大竞争,提高品质非常重要。再次,水稻生产效益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稻农经济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当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是不可轻视的,因此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生产势在必行。
关键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1 加快高产优质米品种应用步伐
种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是诸多增产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据测定,良种的增产作用占30%以上,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不同品种其产量水平差异较大,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两早两稀栽培技术必须选用具有较强分蘖力,偏大穗型的配套品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品种决定品质,又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说应用良种是一面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生产措施。目前,我市在更新水稻品种上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两早、两稀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一批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比与两早两稀栽培技术配套的优质新品种,如:吉农大3号、吉农大7号、超产1号等品种相继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年来外引品种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但从发展角度看,这些品种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要,所以在品种上要推广更多的优质
品种。
2 抓好水稻两早、两稀、两浅高产栽培技术投入
2.1 抓两早,即早播种早插秧 壮秧,要求叶龄4.0―4.5叶,秧龄不够,就很难育出壮。只有早播才能育出壮秧。要想培育壮秧,必须加强苗床管理。
(1)播种――立针期,突出“齐字”,保证出苗整齐,培育壮秧。(2)立针――二叶期,突出“矮”字,控制温度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徒长。(3)二叶期――三叶期,突出“根”字,促进壮根,防止发病。(4)三叶期――插秧,突出“壮”字,控制秧田水分,蹲苗壮根,促进分蘖。
2.2 抓两稀,即稀插种,稀插秧 目前国内国外的科研成果以及在我市多年试验示范证明:稀播稀插是我市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播量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播种芽300克,稀播才能培育出壮苗,插后发根力强,返青快,分蘖早,生育旺盛。稀植以30cm×17―20cm,每穴2―3株苗为宜,这样,垩白率和垩白大小明显减小,直链淀粉含量下降,米饭变软,是优质米栽培最佳密度。
2.3 抓两浅,即浅插浅灌 浅插可以促使水稻低位蘖早生快发,早期的分蘖穗大粒多,成熟度好,要求在不倒秧的前提下尽量浅插,以1.5―2.0cm为宜,插秧时要插直、插匀、插浅,插后要及时补苗。充分利用近地表地温、水温高的有利条件,促进水稻分蘖。全生育期提倡浅水灌溉和间歇灌溉。一般插秧前保持花达水。插后5―7cm水层护苗,促进扎根返青。分蘖期浅水灌溉,可以提高地温和水温,促进分蘖。有效分蘖停止后排水晒田,防止倒伏,保证根部健壮,活杆成熟,之后浅水灌溉,乳熟期间歇灌,腊熟期停水,黄熟期排干。
3 精细整地
不同土壤类型有机质等各种养分含量不同,对稻米的外观、品质及食味影响很大。在优质米生产中应选择有机质含量中等,速效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最为理想。在选择适宜优质米生产土壤类型基础上,秋季整地,秋翻的深度在15cm左右,经过冬春两季的冻融交替,可以促进土壤内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通透性,使之形成有利于优质米生产的适宜生态环境。
4 合理施肥,平稳促进
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遗传基在控制外,还受众多的外界条件的影响,其中氮肥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合理的施氮比例不仅能改善碾米品种,而且能改善稻米外观品质,施穗肥粒肥明显增加稻谷的整精
米率。
5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1)药剂除草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插秧后3―5天,每公顷用60%丁草胺乳油2.25公斤加15袋草克星,拌细土或细沙250公斤撒施,施药时保持3―5cm水层4―5天,6月下旬、7月中旬人工除草两次。(2)及时防治病虫害。对防治赤枯病除在施肥上注意氮、磷、钾的配比施用外,插秧后如发生赤枯病,应及时换水,增施钾肥、锌肥。
6 适时收获、晾晒,减少腰裂米
我市大部分稻田排水过早,收获过晚,子粒爆腰现象严重,颖壳熟色差。在我市收获前10天排水为宜,水稻黄熟期应及时收获,收获后应在田间堆小垛自然晾晒,经常翻垛,水分降至15%进行脱粒。
7 结论
要在我市形成优质米高效高产的种植体系,一定要加大高新技术投入和物资投入的力度。努力提高水稻单产,稳定总产,把好品质关,建立“优质米、高效、高产”的水稻生产基地,实现产、加、销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优质水稻的发展。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