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研究综述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研究综述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前主推低碳经济的潮流下,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低碳化,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化农村物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农村物流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涉及的角度包括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但是关于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的研究却十分罕见,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多处于浅层次的理论分析,缺少定量化的系统性研究。因此应对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进行定量分析,从微观层面上进行研究,结合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村物流;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trend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ow carb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build a low-carbon rural logistics system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rural logistics has made many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ll aspects of the perspective relates to macroscopic to microscopic,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very rare, only a few studies are mostly in the analysis of shallow theory,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carry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the rural log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from the micro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new technology and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ogistic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ow carbon economy; rural logistics; literature review
0 引 言
作为目前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必须发展符合自己国情的低碳经济,在某些行业率先实现低碳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将低碳经济延伸到农村物流领域,着力发展绿色物流、低碳物流,是新时代现代农村物流体系构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对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发展的规律,以期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1 农村物流研究现状
农村物流最早起源于国外,于20世纪中期展开研究,但基于国外物流的发展基础而侧重于农产品流通领域,并向产业化和供应链领域延伸。而国内方面则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物流的概念在国内萌芽,并由王新利于2003年正式提出并对农村物流的概念、内涵、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界定和阐述。随后的10年中,农村物流的研究进入初步阶段,学者们开始从农村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经营模式、市场条件和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随着近年来,“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有关农村物流的文献呈爆发式增长,研究也随之深入,对农村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微观的研究,包括物流节点的规划、运输方式和载具的设计、仓储环节的防腐措施以及冷链技术的应用等(见图1)。除了按研究的时间分类,国内外研究文献也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展开。
1.1 宏观视角下农村物流现状、问题及政策研究
国外农业物流发展的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运输载具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与工业物流相差不大,因此没有将农村物流提出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国内方面,结合我国农村物流的实际发展现状,学者们一般认为农村物流主要涵盖:农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农用物资物流以及废弃物回收物流。分析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农村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普及程度低、农产品生产分散、专业物流人才短缺、销售渠道不畅、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水平较低等问题制约着农村物流的发展(李宏宇,2006)[1]。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及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树立正确的农村物流概念,提高农村物流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农产品物流设立标准化(De-Liang C,2008)[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村物流企业的优待政策等(陈秀丽,2006)[3]。此外也有学者从模式和技术角度提出了宏观政策:如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鼓励企业发展农村物流等(Xu,2013)[4];提高城乡一体化对农村物流的影响,普及冷链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上应用等(丁俊发,2010)[5]。
1.2 中观层面的农村物流体系模式、平台构建和系统优化
国外发达国家对农业物流的相关研究较早,且侧重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如Zhang Y(2008)[6]在NET和WAP等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和物流信息的传递;Zhang X Z(2007)[7]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信息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信息门户为核心构建新型的信息平台。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用于农业信息通知的基础设施,其作用在于及时共享农业信息,为促进农产品达到动态的供需均衡(Medjahed B,2009)[8]。其次,也有学者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供应链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销售商和农户的合作、信息传递和多式联运等方面(Frewer L,2013;Lee E S,2015)[9-10]。国内中观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①体系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物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农户主导型、加工企业主导型、销售企业主导型、物流企业主导型(向林峰,2012)[11]、连锁商贸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等多种农村物流�l展的模式,其中以物流企业主导型的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艾江,2010)[12]。②平台构建,建设农村物流平台是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武玉生,2009)[13]。完善的物流平台有助于提高农村物流网络的通达性、物流整合、提高物流信息化以及提升网络运行的效率(肖黎,2008)[14]。③系统优化,一些学者从系统角度对农村物流进行优化,如上官绪明(2012)[15]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农村物流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出利用网络技术把农产品物流和农用物资物流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信息渠道的通畅和供需的动态均衡。 1.3 微观层面的农村物流选址、配送和产品仓储等的聚焦研究
在物流选址、配送和产品仓储等微观层面上,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研究脉络。对于选址和配送的规划来说,可以按照假设条件和因素的不同把模型分为4类:连续型、离散型、随机型、动态型。其中比较经典的包括Francis(1983)[16]提出的连续模型,认为设施的地点可在平面曲线上任意点,通常用重心法解决欧式距离选址问题;Tombak基于随时间变化的动态选址模型;Canel提出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多种设施的选址―分配问题等。Yasmine(2014)[17]运用多Agent建模方法对供应链中的农产品的库存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国外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农产品追溯方面的应用也有所涉及(Costa C,2013)[18]。和国外类似,国内在微观层面的研究也很丰富,如郑斌(2011)[19]以物流总费用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改进了K―means聚类算法,很好地解决县域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优化问题。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对仓储的要求更高,如冷库在保障易腐农产品的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目前国内的冷库存在数量较少、地址分散、利用率低、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多种问题,张喜才(2012)[20]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韩俊德(2015)[21]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鲜农产品配送,提出新的配送方案,可实现生鲜农产品配送各环节在时间上的无缝对接,能够缩短时间,降低成本,显著提高了配送的效率。
2 低碳物流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兴起,“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主流,而传统的物流发展理念无法被低碳经济所接纳。因此低碳物流的概念被提出,学术界围绕着低碳物流的探讨也逐步增多。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低碳物流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2个方面:
2.1 低碳物流环节中碳排放的计量
对物流环节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监督和测量是低碳物流定量化研究的关键。其计量方法可分为大体3种: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碳排放系数法,如韩岳峰[22]运用IPCC的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我国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指出该行业的碳排放量和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②碳足迹或碳追踪的测量方法,如Balan Sundarakani(2010)[23]等研究了整个供应链中的碳足迹,并建立了分析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为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提供参考,并促进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馨[24]探究了PAS2050规范下物流服务碳足迹模型的构建;Ali[25]基于碳追踪角度在企业产品等级方面运用ECP产品获取碳足迹数据来检测碳排放,并提供技术支持。③学者们提出的分析模型、生命周期等模型测量法。如邹安全[26]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模型,测量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直接、间接碳排放及碳排放抵扣量;纪建悦[27]借鉴IPAT模型的思想构建了STIRFDT模型,并以测量了海运的碳排放量;吴振信[28]利用LMDI法分析了北京地区各要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认为仓储运输业在所有要素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2.2 低碳物流发展策略和模式
围绕着低碳物流发展策略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和研究,主要包括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学者认为低碳物流对环境保护有促进作用、增加企业利润、影响生产和消费理念等作用,是现在发展的方向(温蕾,2012)[29]。或是提出货运物流应融入集成理念、一体化服务体系、多方协调运作、寻求共性基础等物流集成化的思想是低碳物流的必要前提(董千里,2010)[30];或是提出三大重视要点,即从宏观上注重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从企业层面上着眼于运输效率和能源强度,从微观上重视新技术的应用(范璐,2011)[31]。而在技术层面,学者们也作出了很多贡献:如碳汇作为新技术应制定合理的标准(Li Y,2011)[32],朱莉(2016)[33]构建了以物流企业利润和碳排放量最优为目的的优化模型,运用变分不等式理论推导出在均衡条件下车辆配置的方案。ZJ Li(2012)[34]从物流包装环节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发展环保性的包装可以促进低碳物流的实现。其重点在于绿色环保的设计与应用以及减少包装材料和研发绿色材料。为了明确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McKinnon(2010)[35]提出将碳标签技术应用在供应链中的产品上。
关于低碳物流的模式,国内学者梁歌(2011)[36]等基于QFD基本原理将低碳物流发展模式划分为源头低碳型、过程低碳型、产出低碳型、消费低碳型和全面低碳型五大类。源头低碳型主要是认为减少不必要的或多余的货物运输,即从源头上调整产品的供需,如交通需求管理(TDM)在低碳物流上的应用(姚冠新,2016)[37]。产出低碳型、消费低碳型的相关发展模式主要是供给和需求方对低碳经济理念的追求或是对物流服务低碳化的偏好程度。过程低碳型则是指物流各环节的低碳化,如徐旭(2011)[38]研究了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低碳化,从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等主要环节的低碳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面低碳型则侧重于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如杨东红(2012)[39]对闭环供应链主体的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尚娅(2010)[40]提出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应用到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流通中,以突破目前低碳物流所面对的桎梏。
3 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研究现状
在农村物流研究领域中引入低碳经济,既是低碳经济的新应用,也是农村物流的新方向。目前相关文献侧重于将低碳经济与农产品物流、农村回收物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等相结合,而鲜有研究低碳经济与农村物流的。因此按照具体内容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3.1 低碳经济视角下农产品物流研究现状
李伟、韦恒(2011)[41]提出了发展低碳农产品物流所必须面对的5个问题:政策规划和措施不到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废弃物污染物严重、能源开发的技术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罗长翼(2013)[42]、孙琪恒(2014)[43]、朱芳阳(2014)[44]等人分别对四川、辽宁、广西这些省份低碳物流发展的策略或模式发展进行了探析,均认为转变现有农产品生�a方式、农产品交易方式、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模式等方法可以为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物流的构建提供帮助。在运输配送技术上,孙曦(2014)[45]分析了不同运输模式的碳排放量问题,总结出我国低碳农产品运输因过多依赖公路运输而导致的一系列的配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运输配送低碳减排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此外,低碳经济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再造,具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规模效益和降低滞后等优势,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减排、高效、环保起到了促进作用(郭红霞,2012)[46]。 [8] Medjahed B, Grosky W. A Notific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emantic Agricultural Web Services[M]. Metadata and Semantics, Springer US, 2009:455-461.
[9] Frewer L J, Lans I A V D, Fischer A R H, et al. Public perceptions of agri-food applications of genetic modifi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30(2):142-152.
[10] Lee E S. Spatial analysis for an intermodal terminal to support agricultural logistics[J].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2015,38(3):299-319.
[11] 向林峰.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物流模式浅析[J]. 中国商贸,2012(1):190-191.
[12] 艾江. 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0,29(23):42-44.
[13] 武玉生,汤齐. 浅谈农村物流系统的发展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09,11(6):28.
[14] 肖黎,谭忠真,皮修平. 衡阳农村物流运作平台构建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3867-13869.
[15] 上官绪明.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视角的农村物流系统优化模式及对策[J]. 江苏商论,2012(1):68-70.
[16] Francis R L, Mcginnis L F, White J A. Locational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83,12(3):220
-252.
[17] Yasmine A S L E, Ghani B A, Trentesaux D, et 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sing Multi-Agent Systems in the Agri
-Food Industry[C] // Service Orientation in Holonic and Multi-Agent Manufacturing and Robotic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145-155.
[18] Costa C, Antonucci F, Pallottino F, et al. A Review on Agri-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by Means of RFID Technology[J]. Food & Bioprocess Technology, 2013,6(2):353-366.
[19] 郑斌,杨华龙,唐法浙. 县域农村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及算法[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1):95
-98.
[20] 张喜才,杨谦. 鲜活农产品流通链条中冷库节点及政府支持[J].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4):46-52.
[21] 韩俊德,杜其光,等. 物联网技术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2):54-60.
[22] 韩岳峰,张龙,胡慧欣. 我国仓储运输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分析[J]. 江汉论坛,2013(4):29-34.
[23] Balan Sundarakani, Robert de Scuza, M Goh, et al. Modeling Carbon Footprint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0,128(1):43-50.
[24] 史�馨. PAS2050�范下物流服务碳足迹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5):105-106.
[25] Ali Dada, Elgar Fleisch. The Potential of the EPC Network to Monitor and Manage the Carbon Fooprint of Products[J]. Auto-ID labs white paper, 2009(3):1933-1940.
[26] 邹安全,罗杏玲,全春光. 基于EIO―LCA的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J]. 管理世界,2013(12):178-179.
[27] 纪建悦,孔胶胶. 基于STIRFDT模型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79-81.
[28] 吴振信,石佳,王书平.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14(2):85-91.
[29] 温蕾. 基于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2012(10):72-74.
[30] 董千里,董展,关高. 低碳物流运作的理论与策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100-102. [31] 范璐. 低碳物流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1,25(8):46-51.
[32] Li Y. The Study on Low-Carb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243-249:6714-6717.
[33] 朱莉,马铮,丁家兰,等. 低碳理念下基于超网络的物流企业车辆资源合作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6(24):260-266.
[34] Li Z J.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Packaging on Low-Carbon Logistics[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2,200:42
-47.
[35] Alan C McKinncn. Product-level carbon auditing of supply chains: Environmental imperative or wasteful distr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al Management, 2010,40(1):42-60.
[36] 梁歌,张永,鲍香台. 基于QFD的南京市道路货运低碳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0(11):35-37.
[37] 姚冠新,边晓雨,何勇,等. 交通需求管理视角下我国低碳农村物流系统优化[J]. 物流科技,2016,39(5):66-69.
[38] 徐旭. 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 商业研究,2011(4):183-187.
[39] 杨东红,王伟,孙彦彬,等. 闭环供应链主体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2012,34(4):711-717.
[40] 尚娅,曹琼英. 基于RFID的热带特色农产品低碳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60-16661.
[41] 李杨,韦恒. 我国农产品低碳物流的问题与对策[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23.
[42] 罗长翼,徐菱. 低碳经济下的四川省农产品物流模式发展探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3(4):974-977.
[43] 孙琪恒,杜文龙. 辽宁果蔬类农产品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J]. 物流技术,2014(5):221-223.
[44] 朱芳阳. 低碳经济视角下广西农产品物流优化策略探讨[J]. 物流技术,2014(2):27-30.
[45] 孙曦,杨为民. 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产品运输与配送问题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392-395.
[46] 郭红霞,邵铭. 基于低碳经济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流程再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2(8):4984-4985.
[47] 姚洋. 低碳农村之路:城市化与新农村社会文化运动[J]. 绿叶,2009(11):74-78.
[48] 邓铁乾. 基于RFID的农资物流分销体系与技术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9] �R立新. 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林剩余物物流网络构建与利益分配研究[D]. 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50] 邢曙东. 石家庄市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7(1):22-25.
[51] 刘学鹏. 赤峰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0(6):147-149.
[52] 上官绪明.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 生态经济,2010(9):111-114.
[53] 徐世玉. 基于循环经济的新农村现代物流模式研究[J]. 中国外资月刊,2012(8):126.
[54] 余波. 农村循环物流系统的机理和发展模式研究[J]. 特区经济,2006(6):148-149.
[55] 张英杰,李婉,方媛. “新网工程”建设视角下农村物资循环流通网络的探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14-115.
[56] 张喜才. 电商背景下村级物流发展模式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2):80-86.
[57] 尹石磊. 现代农村生态物流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