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罗民:做优工业文化推进创新转型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罗民:做优工业文化推进创新转型_免费论文全文下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工业文化在不断循环更替中,最终产生了文化自觉。

工业文化是什么
广义的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工业化时代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说,广义的工业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更迭迟早会消亡变成历史。而狭义的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与工业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工业文化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和文化的自然融合,比如: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因为产品生产的需要自然融合到一起;另一类最先是有了工业技术和产品,随着不断的普及应用,融进了文化的元素,例如,广播、电影、电视等。这些业态是由工业科技催生出来的,没有现代工业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文化业态。
事实上,工业技术越发展,工业与文化的结合会变得越紧密,由此又可能形成新的文化业态。比如:我们的互联网和手机原来只是通信工具,但是加入了文化元素之后慢慢演变成了新的文化业态,还有像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增材制造(3D打印)、虚拟现实(VR)等,它们和文化融合得非常紧密。可以展望的是,随着人类工业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化业态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大。
研究工业文化的内涵,包括工业文化的本质、属性、结构和承载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并发挥它的作用。我们总结了七条工业文化的本质:工业文化是人类生产过程中衍生和创造出来的;工业文化是学而知之的,它是依靠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工业文化是共有的,必须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工业文化是一个群体的工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脉络,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工业文化是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可变的;工业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文化存在差异;工业文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工业文化属性是其本质的外在表现。工业文化的多重属性展现出来的是矛盾的统一体,即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普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功能性与劣根性的统一、人为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工业文化对于工业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而它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弘扬需要依靠各种载体来承担。首先是物质环境的载体,既包括在制造过程中工业文化的承载物,也包括在使用过程中工业文化的承载物;二是精神产品的载体,如:工业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等;三是活动的载体,包括各种工业博览会、技能表演和竞赛活动、工业旅游等。现代工业企业员工的行为不能仅依靠规章制度来约束,也需要依靠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引导。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工业文化的三种存在形式,也是其结构系统的三大要素。其中,物质文化处于表层,制度文化居于中层,精神文化沉于里层。物质层是整个工业文化的基础,也是最活跃、变化最快的要素,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时代工业文化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制度层是人与工业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一旦形成将制约着特定群体中人们的行为,有相当的稳定性与继承性;精神层则是工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自然与历史环境中长期积淀而成的,是工业文化中最难改变的部分。
不同的人对于工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我们根据研究认为:工业文化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工业制度文化是协调和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核心和根本。�@个定义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工业文化的横向架构。
按照纵向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分类,工业文化还可划分为国家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工业领域文化、工业行业文化和企业工业文化。工业文化从何处来
人类自有手工业开始,就出现了工业文化的萌芽。中国大概在公元前8000年出现了手工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经营形态、管理制度、理念、方法、价值观等文化要素,可以说,工业文化是在手工作坊中悄然萌生的。
由于条件不成熟,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工业文化虽然有萌生的势头,但没有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文化体系。真正的工业文化,始于1860年的英国工业革命。可以说,工业革命催生了工业文明,工业文化也应运而生。
一个国家的工业文化首先与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国家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军事等活动的影响。中国工业文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工业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其次是我国工业化的实践,既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辉煌的工业化历程,也包括根据地、解放区时期我们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工业实践活动。最后,我国工业文化也离不开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吸收与借鉴。
文化的产生、传播与交融是一种历史必然的趋势。工业的发展和资本的流动是工业文化传播的根源和动力,它有五种主要方式:自然传播、商贸传播、战争转播、移民传播和媒介传播。现代社会的工业文化主要是以商贸传播和媒介传播为主。工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传播的基础取决于工业文化的价值特性,有价值的东西才能传播得更好;它的传播走势是从先进文化地区传播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同时,工业文化载体也会影响传播范围。此外,工业强国的文化更多地被关注和接受,谁的国力强盛,谁的产品先进,它的文化就更容易被接受。相较而言,物质文化比精神文化更容易传播与接受。最后,文化的风格决定传播的程度。
工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还表现在世界工业重心的变迁上。世界工业重心应该既是全球工业制造、工业科技的中心,也是工业文化的中心。历史上,只有英国、德国、美国三个国家先后成为世界的工业重心。今天,世界工业的重心有从欧洲、北美向东亚转移的趋势,这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工业创新与发展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
工业化和社会变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工业化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变迁,而且是有史以来最显著、最激烈、最富有意义的社会变迁。工业文化是从农耕文化传承下来的,在传承之后会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会产生冲突,需要对影响工业文化的各种因素不断进行调适,对传统文化反思、重塑,对外来、异质文化进行吸收、改造、重建,而这个过程就是涵化。在工业文化不断循环更替过程中,最终产生了文化的自觉。比如,近几年空气质量问题是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大家也普遍认识到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相伴于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是绿色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这就是文化自觉。 工业文化有什么用
跟所有文化一样,工业文化具有传播、认知、规范、凝聚、调控和创新六大功能。
工业文化是生产力。一方面,工业文化生产力具有精神生产的独特性,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另一方面,工业文化生产力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实践主体通过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为物品,工业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
工业文化可以保障工业社会协调发展。工业文化是驱动工业社会协调发展的润滑剂,影响着其所在的工业系统整体发展,发挥着协调工业社会正常运转的作用。
工业文化为工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工业精神”是精神动力的重要表现。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等工业精神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共同为制造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工业文化可以增强工业软实力。工业文化规范了工业社会的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等。建设制造强国只有软硬实力兼备,才能掌握制定规则的权力,才能赢得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工业文化可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随着新工业革命的来临,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并将推动技术体系、生产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发生变化,这些行为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产生新的文化并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文化可以提升工业产品品质及附加值。文化影响产品,加强设计和融入文化元素可以直接提升产品的品质及附加值,而社会风气、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同样会影响产品的品质。
工业文化往哪里去
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工业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决定一个国家制造业强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文化“三原色”。在工业化初期,资源要素非常重要,发展到中期之后,技术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两个阶段,各国工业化的进程大同小异。但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再往下发展,各国的工业化开始出现明显差异,这其中文化发挥的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制造强国应该是“刚柔并济”的,不仅要提高产业规模、技术水平、材料装备、制造能力等“硬实力”指标,更要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工业文化等“软实力”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消费逐渐取代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但根据商务部数据,2015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境外消费1.5万亿元,其中仅购物一项消费就接近8000亿元。显而易见,如果能够有效满足消费需求,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无疑对于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这里提到的“国家工业形象”指的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工业本身、国家工业行为、国家工业的各项活�蛹捌涑晒�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性。正面积极的国家工业形象能够影响产品的价格与销量、促进经济贸易活动、提升工业软实力和国家影响力。而国家工业形象的塑造也可以从国家工业形象标识、工业企业形象、工业产品与技术形象、工业品牌形象、工业文化与历史形象和国民工业文明素质等多个维度策划。
大力推动工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指的是工业技术、产品与文化深度融合后所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遗产和工业旅游、数字游戏、数字媒体、数字内容以及其他工业文化新业态等。工业文化产业大多采用柔性生产模式,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适应中国向消费社会转型的速度,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动力,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发展工业文化需要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人”是工业文化的载体和导体,工业文化通过“人”传导到最终产出之上。目前,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缺乏规范意识、责任感,技术素质、管理素质,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结构需求非常不匹配。因此,我们必须将工业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强全社会工业科普教育,开展工业文化宣传推广,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