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解析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解析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摘 要】严复少时留学英法,练就了扎实的英语能力,为日后翻译打下基础,加之深厚的汉学修养,其通贯中西,翻译的著作水准极高,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准则也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所推崇。本文简要解析了“信达雅”理论的内容,提出了解决其不适用性的方法――将“信达雅”翻译理论与目的论融会贯通,形成目的论(信达雅)的动态翻译理论,最后总结了“信达雅”翻译理论的历史意义。本文旨在让读者熟悉“信达雅”理论的内容,辩证地看待“信达雅”理论,既承认其对翻译发展深远作用又正视其不足,探讨解决其不适用性的方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为翻译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信达雅”;不适用性;目的论(信达雅)
一、“信达雅”的提出
严复,其汉学修养深厚加之早年留学英法的经历,使其通贯中西,翻译的著作水准极高,他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准则也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所推崇。
严复的理论可谓是对前人译理的总结升华。翻开中国翻译史, 我们不难发现, “信达雅”的思想早见于至少1700多年前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钱钟书先生曾提到,支谦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过与“信、达、雅”类似的观点,但未细论。在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有“传实”、“贵其实”、“务失厥义”、“因循本旨”的提法,这一提法实际上就是严复所谓的“信”。支谦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出另一位译者――将炎“虽善天竺语, 未备晓汉。其所传言……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 这显然说明当时支谦也认为“雅”是翻译标准之一。支谦接着转引了另一译者――维祗难的观点 “其传精者, 当令易晓, 勿失厥义, 是则为善。”文中“易晓”是晓畅通达的意思,与 “达”的翻译标准大同小异。也许,严复研习佛家翻译方法受到其影响,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将其按译事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归纳总结,便有了“信达雅”翻译思想(董力 2001)。
“信达雅”是作为《天演论》的《译例言》提出的。明确这一点, 对我们理解“信达雅”至关重要。作为特定译作的《译例言》主旨就是要向世人解说翻译《天演论》的艰辛以及为该译作所附资料的用途, 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并不具有普遍性,从而这也造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局限性,引起后来学者无尽的争论(林樟 2000)。
二、“信达雅”解析
信, 就是忠实可信, 它既是译者行为的规范, 又是译文的信息含量必须与原文等值的最高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做到对原文的信息量“不增、不减、不改” , 在译文中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对等,原作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特有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有所对应。
达,指译文语句顺畅易解, 表情达意, 与原文对应。也就是运用流畅、明确、规范的目的语言去传播原著的文化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明白原著信息。
雅, 就是古雅, 特指译文的体裁、结构和修辞特点构成的整体效应与原著相一致, 但它注重的是修辞, 强调的是在译文中对原著文学语言形式的忠实, 也就是再现符合原文文体语言的“ 典雅” 风格(袁志广 2001)。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主次关系,从这三个字的排序上来看,严复的认识是很清楚的。从“求其信己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可看出,他认为翻译应求“信”但如不“达”,那等于没译。所以在求“信”之外还得求“达”。“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则道出了“雅”的存在必要性。总之“信”是总纲领,“达”和“雅”是“信”的内容(陈福康 2009)。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严复并没想要创造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古真理,他只是在自己的译作序言里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看法。所以,“信达雅”理论并不能作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三、“信达雅”不适用性
步入21 世纪,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我国悄然兴起。既然是服务行业, 其服务的对象是客户,客户的目的也就是译者翻译的目的,翻译就要按着客户的要求去做。不同的翻译对象和目的就会有不同的翻译标准。我们的翻译目的和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今的翻译工作跟以前任何时期都有本质的不同, 这是社会背景、时代要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同所造成的。正因为如此, 前代的翻译观念、翻译原则和运作方式应当不断更新完善,满足后现代社会翻译工作的需求。
前代的翻译目的多以传播思想和文化为目的。后现代的翻译目的加上了许多商业的色彩。你想翻译一本书, 出版商首先考虑有没有销路。于是译者必须迁就文字消费者的兴趣、口味、习惯和需要, 把语篇译得有吸引力、耐读;你为客户翻译产品说明书或广告, 你必须按客户的要求译;你想翻译一篇论文, 委托人说只要把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译出来就可以了, 译者就必须按委托人的要求去办。所有这些都很难用“信达雅”的尺度去衡量。如果不按服务对象的要求去操作, 翻译工作就难以维持下去。由此可见,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将“信达雅”翻译思想与“目的论”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四、目的论
目的论首先由费米尔提出,阐述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①目的法则,即在翻译的整个过程,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是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而翻译要达到的目的来自翻译活动发起者的要求,包括译文的目的、原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时间、地点、媒介等。②连贯性法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能被受众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交际环境中有意义。③忠实性法则,原、译文间应该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与忠实原文类似,但其忠实的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的。这三条法则是忠实性法则服从于连贯性法则,这两者皆服从于目的法则,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改变原文功能,忠实性法则不再有效。(殷丰立 2009)
五、目的论(信达雅)
将目的论和“信达雅”两种理论融会结合,得出一个新的行之有效的翻译新理论――目的论(信达雅):是指翻译时,要根据翻译目的决定信达雅的程度和主次顺序,信达雅服从翻译目的。具体来说,即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信达雅”的程度可视情况而变化,是重“信”轻“达雅”还是重“达雅”轻“信”也得视情况而定。总之这是一个动态的翻译观。 举例来说,一个译者要翻译一则护肤品广告。此翻译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注意力,告知产品信息并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关于“信”的原则,译者对原文的处理方式是:对于能够吸引读者的内容,如护肤品的安全配方,显著效果,性价比高等内容可完全忠实,必要时可适当添加内容,而那些不利于促进消费的内容可适当简化甚至删减。“达”则是要采用一些消费者能接受的句式,照顾消费者的心理感受,相信并乐于接受广告内容,从而购买商品,强硬的命令句式慎用,切不可使消费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雅”则指广告语言不可粗俗,化妆品主要消费人群是女人,所以内容具有感性柔美,多用具有美好意境的形容词,满足女人的爱美之心。下面是一则眼霜的广告:
Crease-resistant ere color formula provides long-lasting wear.
Dermatologist-and-ophthalmologist-tested. Suitable for sensitive eyes. Can be used wet or dry.
译文:细致纯净,肤感柔和的质感配方能轻易上妆并持久保持眼部亮丽妆容,通过皮肤科,眼科临床测试,适用于敏感的眼部肌肤,干湿均可使用。
从此则广告可见,译文采用了陈述句。陈述句是用来描述客观事实的,用在此处旨在告诉消费者想知道的关于化妆品的信息,并传达出广告内容都是事实,值得信赖的潜在意义。译文保持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连贯流畅,晓畅易懂,做到了“达”。此则广告包含了“细致纯净”,“肤感柔和”,“亮丽”等具有美好意义的形容词,使译文优美柔和,满足了女性爱美的心理要求,做到了“雅”。但译文并没有直接译出“Crease-resistant”(抗皱纹)和“color formula”(颜色配方),而是换用了“细致纯净”,“肤感柔和”两个颇具美感的形容词;原文中的并没有与“轻易上妆”相对应的内容,这应该是译者自己添加的,以突出产品操作简单的功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原文中“long-lasting wear”也被译成了“并持久保持眼部亮丽妆容”,添加了“亮丽”一词,满足女性对美的追求,似乎并没有做到“信”。可对于关于产品安全性高和适用性强的信息却很忠实地翻译了过来,意在让消费者安心,从而信赖该产品,从而放心购买该产品。总之,也算做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此则广告便是在满足女性消费者爱美心理,促进其购买产品的翻译目的控制下,调和了“信达雅”程度,重“达雅”轻“信”的很好例证。从而证明了目的论(信达雅)在翻译日渐商业化的可行性。
六、结语
研究严复的著作甚至早已远远多于严复译作的本身,关于严复和翻译学本身的争论也从未停止,但其作为翻译指导思想,能历经几个世纪不倒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众多学者都受到严复的“信达雅”理论的影响,从翻译的本质,到可译性,再到翻译的方法、理论,不断地进行着摸索和实践,许多学者也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精彩论断,如林语堂的“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郭沫若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朱海涛 2010)。虽然“信达雅”理论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的翻译现状,但将其与目的论融会贯通之后而产生的目的论(信达雅)必能焕发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董力.严复的“信达雅”何时成了译事的最高原则――与袁志广先生商榷[J].语言与翻译,2001(4).
[3]劳陇.翻译教学的出路[J].中国翻译,1990(6).
[4]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2000(4).
[5]殷丰立.德国翻译目的论和严复“信达雅”理论比较[J].学术研讨,2009(1).
[6]袁志广.严复的“信,达,雅”须要再认识[J].语言与翻译,2001(2).
[7]岳峰.试论信达雅的误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8]赵元任.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朱海涛.严复的“信,达,雅”[J].海外英语,2010(8).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