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毕业论文 > 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

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创业学者提出了从行为视角来解释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主张,但直到最近,组织生成过程才成为学者们竞相关注的热点课题,甚至有学者将组织生成过程视为创业领域内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主题,本文选择1988-2007年间发表于JBV、ETP,JSBM、SBE等顶级创业杂志中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文献为分析对象,评价研究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并归纳了未来研究趋势。
/3/view-11552197.htm
关键词:组织生成;现状评价: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立足于解释“新企业从何而来”的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甚至有学者将其视为创业领域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主题,但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就提出了基于创业者行为视角来探索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主张,并围绕该主张阐述了系列化的学术观点,在此后的10余年间,学者们虽然提炼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概念性模型,对于组织生成过程中创业者行为特征及顺序的总结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将其片面归结为混沌无序的复杂过程,为什么学者们很早就呼吁关注组织生成过程却未能迅速展开序列化研究,直到最近才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对未知现象的探索,如今成为热点的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又蕴含着哪些研究机会?
本文提出了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发展逻辑的三个假设,以此为依托,选择1988--2007年间发表于JBV、ETP、JSBM、SBE等顶级创业杂志中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文献进行编码统计分析,识别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以及研究内容做细致的刻画与描述,旨在探求可能存在的未来研究机会,并对我国学者如何开展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提出了具体启示。

1 理论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经济体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创业活动和小企业蓬勃发展,在就业、创新和区域发展等方面贡献突出,创业现象开始引起格外关注,特别是80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技术进步特征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创业和小企业在经济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创业研究开始蓬勃发展,从宏观层次关注创业的经济功能迅速转向注重从微观层次提炼创业活动的科学规律。
在微观层次,早期研究继承熊彼特等学者关于创业是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活动的观点,聚焦于“谁是创业者”的问题,尝试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创业者与管理者以及创业者群体之间的差异,识别创业者在成就欲望、风险承担倾向等方面的独特人格心理特质,在他们看来,创业是少数个体天赋使然的特殊行为,它难以学习,更不可教授,80年代,种群生态理论渗透到创业领域,学者们开始从群体层次关注新企业诞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异,发现了两个重要结论,极大地挑战了创业特质论的研究逻辑:①创业机会来自于技术或人口特征变化,机会最可能出现在那些在现有组织中处于信息源位置的个体身上,也就是说,发现机会实施创业并非取决于创业者个人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②技术或人口特征变化等宏观变量能较好地预测国家或地区内的机会总量,解释国家或地区内组织诞生率变化或差异,而战略、组织和管理等微观变量则能更好解释新企业的存活率,但是,作为其模型构建的基础,种群生态理论过分抽象组织生成现象,将其视为离散事件而非行为过程,并没有揭开组织形成之谜。
依托上述研究成果,一些学者开始将战略定位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创业领域,力图解释新企业生成之后的绩效差异成因;而另一些学者在系统批判创业特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注创业行为与过程的研究主张,聚焦于归纳新企业生成之前的创业活动规律,此后,创业研究领域逐渐演化为关注组织生成过程以及新企业绩效差异的两个研究派系,分别对应于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见图1。

20世纪80年代是创业研究发展历程的关键转折时期,其中,创业特质论遭遇严重挑战,创业活动有其内在规律并可以被管理的思想成为主流,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目的在于从创业行为视角出发挖掘新企业生成过程的内在规律,尝试回答新企业如何产生的本源性问题,但是,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手段才能识别组织生成过程特征并提炼其内在规律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努力,一方面合法化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理论定位与学术价值;另一方面探索可能有助于识别、描述与总结组织生成过程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其中,Gartner将创业定义为新企业创建过程,认为从个体(谁在创建新企业)、环境(创业活动所处的情境)、组织(拟创建的新企业性质)和过程(新企业的创建过程)等四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关系出发可以较系统地描述并解释创业活动,并指出创业研究应以过程维度为突破口,关注创业者为谋求新企业创建而开展的行为和活动特征与创建过程本身的内在规律,Katz和Gartner进一步指出组织生成过程是组织理论所不能解释而创业理论必须应对的理论课题,并系统阐述了形成中组织(emerging organization),即处于创建过程中的组织在意图、边界、资源和交换等四个维度上的特征,为后续实证研究的样本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于1992年秋季和1993年春季连续出版了两期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理论模型构建的专辑,在对两期专辑中14篇论文进行总结时,Gartner和Gatewood写道:“这些理论成果挑战了将新企业生成视为离散事件的片面认识,强化了它是由若干可识别因素和行动组成的过程并有规律可循的主张”,可见,作为对未知现象的探索,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兴起之初,学者们并没有即刻开展序列化研究来描述组织生成过程并提炼其内在规律,而是致力于探索如何开展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目的在于构建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基础。
假设1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兴起之初,研究文献以理论探讨为主,实证探索为辅,并集中于对组织生成过程概念化及研究方法的讨论。
理论是情景依赖、现象驱动的,任何理论都起源于对不可知现象的抽象与精炼,或者提出有崭新的研究问题、或者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解释逻辑,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交替开展是积累知识产出从而认识未知现象的重要途径,表现为认识水平的螺旋式上升轨迹,这意味着,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领域,以理论探讨的知识积累为依托,必然注重采纳实证研究来描述、总结与归纳组织生成现象,检验所归纳理论观点的正确性,更细致地审视组织生成过程的不同侧面,在进一步提炼可沉淀知识的同时,挖掘出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概念、问题和关系,从而进一步推动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如此循环反复从而推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发展,1998年,北美和欧洲32个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创业研究联盟”,促成并实施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业动态跟踪(PSED,panel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研究项目,选择已打算创业的个体为研究对象,连续24个月跟踪其创业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为开展实证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假设2随着时间推移,实证研究文献逐渐占据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主流,并试图解释组织生成过程中的多种问题,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化。
Hasson进一步区分了针对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实现知识创造的两种实证方法,即技术方法和理论方法,一方面,新兴研究领域主要通过技术方法创造知识,从更广的范围关注研究对象本身,探寻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强调系统科学地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与属性,挖掘所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较其他相关领域的独特性,属于现象描述研究,另一方面,成熟领域主要通过理论方法来获得知识,其目标是通过理论思考和假设检验来形成新的认识,成熟学科的目标是认识、解释,甚至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反应,而不仅仅是描述研究对象,属于理论驱动型研究,按照Hasson的逻辑推理,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兴起之初,学者们更倾向于注重采纳技术方法来创造知识,力图描述、总结与归纳组织生成现象,随着技术知识积累,学者们逐渐从现象描述研究转向理论驱动研究,尝试从理论层面解释组织生成现象,探索现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独特领域,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与知识积累。
假设3 现象描述研究与理论驱动研究会先后出现于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早期,现象描述研究出现频率更高,随着时间推移,理论驱动研究开始浮现。
综上,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发轫于学者们对创业特质论的批判与反思,作为对未知现象的探索,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经历着“理论研究一现象描述研究一理论驱动研究一理论研究”循环反复的发展历程,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积累过程。

2 样本选择与分析思路

创业学者基本认同Gartner(1988)以及Low和MacMillan(1988)等成果标志着创业研究从关注创业者特质转向挖掘创业行为与过程的转折点,因此,将文献搜索时间跨度界定为自1988年至今,借鉴David和Han(2004)对交易成本理论现状评价研究中的文献筛选思路,通过6个步骤或标准来识别代表性的研究文献:①1988--2007年间公开发表于JBV、ETP、JSBM与SBE中的文献;②搜寻各顶级创业杂志相对应的数据库;③所选择文献的标题或摘要中必须包括一个以上的主要关键词,以确保相关度;④通过阅读所选择文献的摘要,剔除关注点并非创业过程中新企业生成之前阶段的文献;⑤阅读所有剩余文献的全文以确保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的相关性;⑥整合来自多个关键词搜索的研究并删除重复文献。
根据Gartner(1993)对组织生成过程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界定与阐述,本文选择“创业过程、新企业、组织生成、潜在创业者”等为主要搜索关键词,搜索出499篇符合查询条件的文献,以摘要阅读与全文浏览为标准,找出82篇符合研究条件的文献,此外,选择Davidsson(2005)所总结的依托PSED项目的23篇期刊论文作为补充文献来源,按照同样标准剔除7篇不符合研究条件的文献,在剩余15篇文献中,有10篇与上述文献重合,最终增加5篇发表于其他学术杂志的文献:《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Manage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ournal 0f Competence-based Management》,《Journal of High-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结合两个数据来源,最终分析的文献量为87篇,见表1。

仔细阅读所选定的研究文献,围绕几项内容对文献进行编码处理,见表2,对于实证类型的划分,遵循Hasson的观点,分为理论驱动型和现象描述型,理论驱动型的特征是采纳一种或多种成熟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并验证基于特定理论视角的研究假设,直观来看,文章中会出现理论、理论推导、理论框架、概念推导等章节;现象描述型则并不注重引入成熟理论视角来解释组织生成过程,重点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处理与分析来描述、归纳或总结组织生成现象。

将理论文献类型划分为概念型与文献型两类,概念型注重界定关键概念并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文献型则注重对文献进行回顾、总结、评论与延伸,对于研究主题而言,本文划分出表2中的8个主题,分别对应于组织生成过程的不同阶段:创业者相关问题、创业机会性质与属性以及机会识别等处于组织生成的起源阶段,对应于机会识别与评价问题;生成过程规律、创建行为及其后续影响、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和创业过程性质描述与概念化处于组织生成过程,类似于先前文献提出的机会开发阶段。
在文献编码的基础上,对文献分布情况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其分布规律;利用ANOVA统计来检验所提出的3个假设,识别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针对具体研究主题的时间分布以及研究内容做细致的刻画与描述,旨在探求存在的未来研究机会。

3 分析结果

从表3可知,发表于JBV上的文献数量最多,占据所有文献的43.8%(38篇),其次是ETP占28.7%(25篇),SBE仅次于ETP,占所有文献的18.4%(16篇),而JSBM所占比例最小,仅为3.4%(3篇),从年代分布上看,2003-2007年文献数量飞速增长,占到了所有文献的51.7%(45篇),而在之前的15年里,文献数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增长,增长速度也相对平缓,发表量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8.4%、17.2%和11.5%,这也反映了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并没有在兴起之初就飞速发展,而是经过长达10余年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之后,直到最近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基本事实。

各杂志之间文献发表量的均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①发表于JBV上的文献明显多于JSBM(均值大于其1.84)和SBE(均值大于其1.37),但是与发表于ETP上的文献没有显著性差异;②发表于ETP上的文献明显多于JSBM(均值大于其1.16),但与发表于SBE上的文献没有显著性差异;③在JSBM与SBE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JBV和ETP是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

从表4可知,实证研究数量远运超过理论研究,但是在不同时间段,论文类型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1988-1992年间,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在1993-1997年间,实证研究数量开始略微超过理论研究,直到最近,实证研究才开始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支持了假设1与假设2中有关文献类型分布趋势的内容,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兴起之初,研究聚焦于从理论层面探讨组织生成过程的概念,挖掘有解释潜力的理论视角,随着来自于理论探讨的知识积累,实证研究随之出现,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长达15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探索之后,实证研究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在2003-2007年间,数量迅猛增长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这也表明,学者们已超越了描述组织生成过程轮廓阶段,致力于从理论层面解释组织生成过程,着手于积累实证知识, 目的在于挖掘组织生成现象中现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空间,这与创业研究领域内从分化走向收敛的大趋势是相一致的。
表5中把时间区间缩减为1988-1997与1998―2007这两个阶段的原因是:①1998年,PSED项目开始付诸实施,随着有关组织生成过程的一手数据材料的积累,可能推动实证研究类型朝现象描述与理论驱动分化;②1998年以后,实证研究数量才开始明显超过理论研究数量,这意味着学者们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证探索而非理论探讨,也可能推动实证研究的分化。
从总体上看,组织生成过程研究仍偏向于通过技术方法,即现象描述研究来积累知识(均值为1.68,高于1.50),但是,理论方法,即理论驱动研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占据所有实证研究的32.2%,这意味着,组织生成过程研究仍处于成长阶段,处于新兴领域(技术方法创造知识)与成熟领域(理论方法创造知识)之间的中间状态,学者们在积极探索各种成熟理论对组织生成现象的解释力度,但并没有形成可用于解释组织生成现象的彼此公认视角,从时间趋势上看,在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兴起之初,技术方法是知识创造的主要途径,所占比例高达93.3%,随着时间推移,理论驱动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并表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从6.7%飙升到40.9%),这也证实了假设3,与此同时,这也为一些学者的观点提供了现实证据,即经历长期的理论探索之后,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已开始进入理论构建阶段。

从表6可知,在两个时间段内,研究主题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1988-1997年间,学者们更重视生成过程规律,刻画描述新企业创建过程的一般规律;更重视创业过程性质描述与概念化,强调凝练创业过程的特征以及识别创业过程的理论模型,更关注研究范式与方法的讨论,重视探索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内在逻辑与方法选择;而从1998年至今,学者们更关注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性质与属性以及机会识别)、创建行为及其后续影响、创业过程影响因素,有意思的是,创业者相关问题始终是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关注的热点,进一步区分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在1988-1997年间,理论研究更注重围绕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概念、方法与理论探讨(创业过程性质描述与概念化、研究范式与方法和生成过程规律);而从1998年至今,除了研究范式与方法以及创业过程性质描述与概念化之外,实证研究几乎同时关注了剩余的5个主题,分布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假设1与假设2。

4 讨论与建议

自1988--2007年问,总共有87篇相关文献发表于顶级创业杂志以及其他管理杂志,在创业研究社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但2003年以后,文献数量呈现跨越式增长,这预示着组织生成过程真正开始引起创业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业学者之间以及创业学者与其他领域学者之间开始频繁对话,在此推动下,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必将成为创业领域最有潜力的新兴主题。
本文发现,组织生成过程研究仍处于新兴领域到成熟领域的过渡阶段,尽管实证研究数量大幅提升,理论驱动研究开始得到重视,但组织生成过程研究仍未能在谋求共同知识基础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什么样的理论最有潜力解释并预测组织生成过程并没有达成共识,表现为学者们引入各种理论视角来解释组织生成现象,在19篇理论驱动型研究中,出现了13种理论视角,其中,仅有资源基础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制度理论的出现频率超过了2次,由于缺乏共同的知识基础,实证研究难以将研究发现在空间维度扩散,讨论研究结果对于其他成熟理论的启示与贡献,也不能在时间维度得到检验,表现为研究成果之间的高度矛盾性。
以商业计划研究为例,Delmar和Shane发现撰写商业计划能够提高创业者的行动质量,降低新企业流产的风险,甚至有利于新企业的后续发展;而Honig和Karlsson发现撰写商业计划仅是创业者应对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来谋求合法性的手段,与新企业创建成功率乃至初期绩效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另外,Liao和Gartner发现在高财务和竞争不确定性条件下,越早准备商业计划越有利,而在财务和竞争不确定性较低时,越晚准备商业计划越有利。
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正朝向规划独特研究范式方向努力,并已初具成效,在早期理论探讨中,Bird构建的生成过程时间动态模型对后续研究的影响最大,她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节律影响着创业者对创建过程行为顺序及时间安排的心理决策,以此为依托,创业者在实践过程中会相机选择步伐调整和符号式里程碑事件来推动新企业创建成功,换句话说,时间动态性是创业过程的本质属性,即创业过程由若干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的活动构成,尽管这些活动数量与顺序可能存在着内在规律,但不太可能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正因为此,学者们逐渐认同动态跟踪调查是从行为层面探索组织生成过程内在规律的必要手段,在1998年以后,PSED项目成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共20篇,占33.9%),纵向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共20篇,占33.9%),依托PSED项目的动态跟踪设计已逐渐成为研究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主导范式,与之相匹配的事件史、时间序列分析等数据处理手段也在实证研究之中流行起来。
本文还发现了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开始进入理论构建阶段的证据,在早期实证研究中,几乎没有任何有关理论基础的讨论,也没有提出和检验具体的假设,引言和方法部分往往替换为先前文献回顾,研究标题也直接表明以探索性、事实发现或描述为主,目的在于探寻组织生成过程的实证研究途径,2000年以后,理论驱动研究出现,开始注重在理论或概念推导基础上提出并检验具体假设,诸如人力、社会资本、合法性、制度压力等来自成熟理论领域的关键概念出现于组织生成过程研究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Lichten-stein等引入复杂理论系统,剖析了组织生成过程的时间动态性的深刻内涵,验证了创建活动随着时间的展开规律,发现创建活动往往在组织生成过程后期更加集中,不仅阐述了应用复杂理论来解释组织生成过程的巨大理论潜力,而且细致讨论了组织生成过程可能给复杂理论带来的新启示。
从研究主题上看,有关机会识别、创建行为及其后续影响、创业过程影响因素等的文献快速增长,成为学者们竞相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之相互呼应,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创业活动是创业者与创业机会之间的结合,是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过程以及环境之间的动态匹配过程,这意味着,在外部因素的制约作用下,创业者与创业机会的结合驱动着创业者实施创业活动来创办新企业并实现创业机会价值,外部因素不同,创业者与创业机会之间的结合关系可能就不一样,而创业者与创业机会结合关系的异质性,必然预示着创建活动数量与顺序安排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机会识别、创建活动及其后续影响以及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很可能塑造着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机会识别层面,先前研究已充分探讨了为什么有的个体能够发现被其他人所忽视的机会,认为个体识别机会能力的差异取决于个体获取承载机会信息的可能性以及解读信息能力水平,相应地,社会网 络、先前知识与经验、创造性等因素就成为影响个体机会识别的重要因素,但是,现有研究未能就为什么个体往往更可能识别特定机会做出合理解释,Shane认为先前顾客问题知识、先前市场知识以及市场服务方式知识构成了个体的知识走廊,从而导致个体更容易识别与其先前知识相关的机会,Shepherd和DeTienne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发现,先前顾客问题知识而非财务回报是决定个体发现机会的重要因素,Smith等借鉴知识管理领域对编码型知识和默会型知识的类型划分,认为创业机会也可分为编码型机会和默会型机会两类,前者是能明确记录、阐释或沟通的新手段一目的关系,后者是难以编码、阐释或沟通的新手段一目的关系,利用PSED项目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与默会型机会相比,编码型机会更为普遍,系统搜寻是发现编码型机会的主要手段,而默会型机会往往是偶然发现的结果,并通过典型个案分析发现先前知识是发现默会型而非编码型机会的关键。
这些研究虽然仍具有较强的探测性,但意味着学者们已开始从机会发现过程的一般性分析转变到挖掘机会类型与发现过程匹配关系,探索和解释为什么不同类型的机会导致以及如何引发不同类型的发现过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在创建行为及其后续影响层面,学者们注重从更微观视角来探寻组织生成过程,在早期研究中,学者们注重把握整个组织生成过程的特征,一方面致力于构建组织生成过程的理论模型,目的在于探测可能用于解释组织生成现象的理论视角,为后续研究提供知识基础,如Larson和Starr将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引入组织生成过程研究,认为组织生成是创业者个体的异质性人际关系逐渐演化为能创造收益的稳定组织间关系网络的过程,组织生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企业经济关系的社会嵌入性特征以及组织间关系的本质和内涵;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实证材料来刻画组织生成过程特征,但发现组织生成过程虽然可以从逻辑上划分为若干阶段,但却难以对现实创业活动实现界限分明的阶段划分,如Liao和Welsch从复杂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组织生成过程的特征,发现创建活动的线性叠加能提高成功创建新企业的可能性,但却非常难以识别创建过程的阶段性发展历程,存在着十余种彼此矛盾的行为顺序,他们认为大约40%的创建过程更倾向于线性特征,剩余的非线性特征更加突出。
既然组织生成过程属于一种时间动态性过程,特定创建活动的发生时间与发生方式就可能影响后续的创建成功率,乃至新企业初期成长表现,从而导致难以从整体把握其规律性,那么,从更微观的行为角度探寻组织生成过程内在规律就必然成为学者们的努力方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撰写商业计划价值的讨论,并且研究结论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创业者、创业机会以及情境因素对创建活动与后续产出之间内在联系的影响,这可能有助于找寻研究结论之间相互矛盾的原因,并且更为系统地从行为层面阐述组织生成过程的内在规律,目前,已有研究开始着手努力,较有代表性的是Sam―uelsson(2001,2004)有关创新性机会和模仿性机会的最佳创建过程差异的阐述、Gustafsson(2004)有关新手型创业者和专家型创业者在创建过程中不同的决策和行为模式的探讨,以及Ruef(2004)对于环境不确定性、战略和结构三个情境因素对创建过程影响关系的分析等。
在创业过程影响因素层面,学者们集中于阐述创业者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务资本、成长愿望、机会成本等因素对组织生成过程的影响,Liao和Welsch发现尽管创业者社会资本并不比非创业者高,但是,。创业者却更善于实现社会资本不同维度之间的转化从而谋求成功创建新企业,具体而言,创业者往往将结构资本转化为关系资本从而最终转变为认知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外部资源与信息支持Cassar考察了机会成本与成长愿望之间的关系,发现创业者个体或团队实施创业的机会成本越高,创业者个体或团队的成长愿望就越强,新企业成长速度与成长表现也越好Gimemo等发现创业者在先前岗位中获得的有关建立关系网络、雇用员工、与供应商和顾客打交道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成功创建新企业至关重要,尽管先前研究已从不同角度挖掘了影响因素与成功创建新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未来研究仍应注重挖掘影响因素对生成过程中不同行动/活动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最终决定创建成功可能性,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微观的角度把握影响因素、创建行为与组织生成之间的复杂联系。
总体上看,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实证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从现象描述转向理论驱动研究,组织生成过程研究已经从关注生成过程转向关注创建行为,研究视角更加微观,更加注重创业过程的连续性与动态性,在理论上提炼机会、创业者、创建行为以及环境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已成为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本文以组织生成过程相关文献为分析对象,发现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正处于新兴领域与成熟领域的过渡阶段,动态跟踪的研究设计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手段已成为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主导范式,研究从注重理论探讨转向注重实证研究,从注重现象描述转向注重理论驱动型研究,正处于理论创新的黄金时期,相比较而言,在国内,尽管学者们积极引入国外创业研究成果并围绕创业过程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探讨,但组织生成过程研究还没有引起我国学者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提供了以下两点启示。
(1)组织生成过程是整个创业过程的重要环节,提炼组织生成过程内在规律是挖掘创业活动管理方式的基础,国外学者日益重视创业过程的连续性,研究已经发现特定创建活动可能影响着新企业创建成功率以及新企业的初期绩效与成长表现,这意味着,应该从更微观的视角审视创业现象,立足于创业过程连续性的基本判断,挖掘我国制度转型与独特文化情境条件下组织生成过程在行为层面呈现出的独特性,有助于谋求理论创新,例如,国外学者已充分讨论了撰写商业计划的价值,但在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有多少创业者重视撰写商业计划,又能给创业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国外研究已经证实构建网络关系有助于成功创建新企业,作为关系型社会,我国创业者是否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搭建关系网络,如果的确如此,创业者又如何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其他创建活动的有序实施?
(2)注重组建创业研究网络,开展合作研究,目前,已有美国、瑞典、芬兰、挪威、意大利、德国和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加入PSED研究项目,这些国家依托PSED的调查设计和研究方法,各自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在我国,创业活动总体上非常活跃,但是地区间创业活跃程度差异较大,并且因地域特点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此,应在承认动态跟踪调查对开展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借鉴PSED项目的联合研究思路,积极组建创业研究网络,联合开展跨地区的创业活动比较研究,从比较中找寻差异,从差异中挖掘共性规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识别组织生成过程的内在机理与科学规律,而且有助于我们挖掘区域层次因素对创业活动影响的作用机理。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归纳了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机会,但是样本选择范围仅局限于4个顶级创业杂志,尽管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创业领域内的最高水平与发展趋势,但仍可能给研究结论带来偏差,伴随创业研究领域的飞速发展,创业专业学术杂志的数量在过去20年里突飞猛进,未来研究可以拓展文献搜索范围,从而更细致地把握组织生成过程的研究现状并探索其未来研究机会。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