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题报告 > 影视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

影视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视听语言的应用研究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2012 年 9 月,笔者考取了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成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下纪录片创作与理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当年暑假的 7 月份,我就来到了云南,以摄影助理的身份跟随我的导师宋杰教授前往香格里拉,参与了纪录片《采风·香格里拉》的创作。在此之前学习纪录片的过程中,我就读过他撰写的《视听语言:影像和声音》、《纪录片:观念和语言》等书籍,在理论上了解了他在创作的过程中视听观念的一些特点。此次实践创作,更是加深了对这些特点的认识。而这些特点,也正是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学生作品中视听语言运用的特点。2009 年,学生在初涉纪录片的时候,拍摄了《黄龙溪》《洛带古镇》等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特点无疑是典型的“解说词+画面”的形式。万能的解说词贯穿全片,抒情时配上一段音乐形成节奏,并用音乐生硬的升华感情。画面自不必说类似于“空镜头”,“推、拉、摇、移”的扫一遍。所有的元素剪辑在一起自成了纪录片。2010 年我在创作纪录片《播撒希望》的时候,虽然注重同期声的运用,在成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现场音效,增加画面的画外空间,但是在实际创作中,这些音效,是后期添加上的,这是我在实践拍摄中,忽略的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导师宋杰教授往往以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学生毕业作品为例,为我们传达讲授其视听观念。其实,这些毕业作品在社会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培养了十届影视专业人才,制作了两百余部毕业作品。这些作品在近十年以来的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中频频获奖或入围,尤其是纪录片作品,如:影视学院 2001 级导演专业的颜俊杰,在校期间,就拍摄了多部优秀影视作品: 2003 年的纪录片《我的家庭录像》,获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国际第 7 位,中国第 3 位;2005 年制作的纪录短片《城市的脸——狼的摇篮曲》参加比利时“5 SUR 5”全球五大洲新锐导演选拔,成为亚洲唯一获选导演,该短片获得第一名,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导演,成为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代表;2001 级导演专业学生钟键仅凭他的毕业作品——纪录片《try to remember》就踏遍了欧亚诸国的各大影展,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处女作奖,荣获电影节(IDFA)——首次露面单元“最佳处女作”奖;2003 级的朱恩立由于他出色的毕业作品——纪录片《老挝2006》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的机会,毕业后成为了美国的PIXAR(皮克斯)公司制作团队的摄影师。①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学生作品中的纪录片存在一些自觉性的特点。比如,影片讲求纪录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会有意的强加给影片虚构的成分,也不会主动地在片中制造一些戏剧性,故意让影片变得好看起来。尽量避免解说词在影片中的出现以及不刻意制造叙事性都体现在这些学生作品中,似乎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觉性。这些视听语言的特点,在实践应用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对这些学生作品进行分析研究的冲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逐个的观看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不难发现,这些视听作品区别于其他影视院校的学生作品视听特点。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特点,从中找到视听语言本体论在实践上的一般规律,为以后的纪录片创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结合该学院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对该学院影视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本体论电影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在这基础上,为中国影视教育提供启示和标杆,也为其他影视类院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研究影视学院影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再审视自己的不足,并有效地指导实践。因此,本选题对于促进视听本体论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论文是一篇是构建视听语言理论和纪录片创作实践之间桥梁的应用研究,从视听的本体出发,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在“本体论”和“技术主义”框架下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其他艺术类院校的影视教育、影视作品特点,总结历年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作品的视听语言变化,分析此状况产生的原因,联系到教育,反演教育的意义,对未来本体论如何适应“技术主义”的发展提供思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在《视听视界:影视艺术专业文集①》中,宋杰教授在《纪录片的选题问题》一文中,谈到“选题不仅是题材上的选择,也是制作风格上的选择”,以影视系 05 届摄影专业的毕业生创作的纪录片《佤山·躁动》为例,分析了视听表达与影像风格之间的关系。谈到“思想主题的象征性和反思性”问题上,以《Tryto remember》(作者:钟键,2001 级导演班,2005 年入围日本山形电影节;2006年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上获最佳处女作奖),《面人》(作者:韩惠源,2001 级导演班,2006 年曾入围挪威诺帝卡电影节),《她和她的学生们》(作者:赵畅等,2002 级摄影、编导班,2006 年)为例,总结出“近几年,我们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影视系学生的纪录片创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影片所散发出来的思想性已经超越了影片自身个别事例的局限性”。①同样在这本书中,宋杰教授在《纪录片制作中的现场掌控与真实甄别》②一文中,在分析拍摄纪录片要呈现自然而有意义的生活,并尊重你的拍摄对象的论点中,引用了获得 2007 年毕业影展的优秀影片奖和最佳编导奖的《胡爸爸》作为案例。他还在《纪录片中的视点与视点策略》一文中,分析了《我的家庭录像》(作者:颜俊杰,2001 年导演专业,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大学生电影节,纪录片单元国际第 7 位,国内第 3 位,2003 年),《奶奶》(作者:张楠等,200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第二届麻园影像展最佳纪录片)两部影片中的视点选择。通过 CNKI 中国知网相关论文的检索,根据知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对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作品的研究较少,且从本体论方面对学生纪录片作品进行研究具有创新性。而在国际上,尽管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教学和创作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经常与省内外的各大高校、台湾地区的高校举办联展和交流活动。还不定期邀请港台、欧美的影视导演、摄影师等知名电影制作人到我院举办小规模的主题放映活动,尽管学生的毕业作品被邀请参加国际各种类型的影展和电影节展映,并悉数获奖。但是大部分的影片交流还仅停留在制作实践上,并未有理论文章书籍对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的学生纪录片毕业作品的进行研究。

周传基先生在《我的研究方法》一书中提到:“当电影成为教育工具的时候,显然,其目的是就不是获取票房的价值,而是通过发挥电影本体的优势来达到教学的效果。这至少要通过考试,而不是票房的价值效果来测验的。”①范小玲在她的研究生论文《周传基影视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中如此评述到:“这一点从周传基先生的电影本体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研究电影电视语言时,就应该着重电影电视的本体研究,这是电影电视视听语言教学的根本。”②周传基先生认为,电影作为一门崭新的媒介形式,完全不同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培养未来的电影艺术家和电影制作者,中国的影视教育就不能从其他艺术的外来属性来研究电影,要从切实从影视本性的科学理论研究出发,对电影的认识才更合理、更科学。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为二十世纪的新兴媒介,以电影电视为主的视听媒介,虽然仍然受到文字语言文化的影响,但急速发展的态势和给人类带来的新体验和认知已经开始动摇文字语言文化的霸主地位。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正常人,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都明显地体会或感悟到了新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坚持从本体论出发,将视听语言严格区别于文字语言。传统的影视理论大多是从“电影是各种艺术的综合”这样一个基础出发的,因此常常忽视了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去理解和认识电影。认识本体乃是视听语言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认识清楚视听媒介的纪录本性,才能更好地弄懂视听语言、纪录片的特点和规律。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摘要 3-4 

Abstract 4 

引论 7-19 

    第一节 研究缘起 7-10 

    第二节 研究价值 10-11 

        一、 科学教育的价值 10 

        二、 反思的价值 10-11 

        三、 启示的价值 11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1-17 

        一、 关于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作品的引用和分析 11-13 

        二、 本体论的办学思想 13-14 

        三、 关于影视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研究 14-17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7-19 

        一、 本体论的研究思路 17 

        二、 研究方法 17-19 

第一章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学生纪录片作品概况 19-25 

    第一节 本体论的坚持和初期的荣耀 20-22 

    第二节 目的论的要求和社会的妥协 22-25 

第二章 “本体论”框架下纪录片应用研究 25-47 

    第一节 “本体论”纪录片的含义 25-26 

    第二节 “本体论”纪录片的特点 26-33 

        一、 素材来自于对现实存在的纪录 26-27 

        二、 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的面貌和本质 27-29 

        三、 具有历史的态度,运用视听语言来表达反思和质疑的精神 29-33 

    第三节 视点策略 33-38 

        一、 主观视点的倾向 33-36 

        二、 视点策略:观众的选择 36-38 

    第四节 声音构成 38-44 

        一、 现场声的录制 38-40 

        二、 解说词 40-44 

    第五节 非连贯性剪辑 44-47 

第三章 “技术主义”视野下纪录片应用研究 47-57 

    第一节 “技术主义”纪录片的含义 47-49 

    第二节 “技术主义”纪录片风格下的视听语言分析 49-57 

        一、 封闭空间 50-52 

        二、 “三镜头法” 52-53 

        三、 主客观视点的平衡 53-54 

        四、 连贯性剪辑 54-57 

第四章 视听语言的嬗变 57-64 

    第一节 产生的原因和面临的问题 57-60 

        一、 产生的原因 57-60 

        二、 面临的问题 60 

    第二节 未来纪录片教育的思考 60-64 

        一、 影视教育“同质化” 61 

        二、 人文教育的欠缺 61-62 

        三、 坚持“本体论”,办有特色的大学 62-64 

结语 梦想根植于现实 64-65 

参考文献 65-67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美]迈克尔·拉毕格 著,《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何苏六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年。

2、[美]阿兰·罗森塔尔 著,《纪录片编导与制作》,张文俊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德]鲁道夫·爱因汉姆 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

4、[法]巴赞 著,《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年

5、[法]马塞尔·马尔丹 著,《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年。

6、[法]麦茨 著,《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台湾远流出版社,2002 年。

7、[英]格里高里 著,《视觉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美]汤姆林森·霍尔曼 著,《电影电视声音》,华夏出版社。

9、[美]尼克·布朗 著,《电影理论史评》,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年。

10、[德]克拉克尔 著,《电影的本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年。

11、[德]鲁道夫·爱因汉姆 著,《电影作为艺术》,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年。

12、[美]路易斯·贾内梯 著,《认识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年。

13、[美]赫伯特·泽特尔 著,《图像 声音 运动》,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年。

14、[美]汤姆林森·霍尔曼 著,《电影电视声音》,华夏出版社。

15、[美]苏桑·朗格 著,《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 年。

16、[美]爱德华·茂莱 著,《电影化的想象》,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年。

17、[美]李·R·波布克 著,《电影的元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年。

18、[乌拉圭]丹尼埃尔·阿里洪 著,《电影语言的语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

19、[美]斯坦利·卡维尔 著,《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齐宇、刘芸、齐宙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年。

20、[苏]查希里扬 著,《银幕的造影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年。

21、[法]罗兰·巴特 著,《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

22、[澳]理查德·麦特白 著,《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 何建平 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年。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

开题报告   云南艺术学院   视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