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题报告 > 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国际贸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开题报告 

 

目 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经济全球化己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己取得巨大的成就,在大力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同时,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更广泛地、更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的浪潮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企业减少贸易摩擦、克服贸易壁全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过去资源供给的不足。而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条件下,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客观必然性,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规模不大,因此,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相关领域的研宄,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有着指导作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理论和David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两个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以上两个理论,Fisher在1906年提出的套利理论从利率差视角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而1933年赫克歇尔一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棄赋理论则从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视角揭示国际贸易的原因。生产要素流通与商品流通促使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萌芽出现,经过20世纪50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后,美国开始对欧洲等国家开始进行直接投资,专门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60年代,正式开启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宄。20世纪60年代直到80年代这20年间,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国际贸易理论学界逐渐形成了一批意义深远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括1960年斯蒂芬?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1966年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76年巴克利和卡森共同提出的内部化理论、1977年邓宁提出的折衷理论以及1978年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这些以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为背景而取得的研宄成果,都是被广泛接受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这主要是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开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杨杰和祝波,2007)。

代中强(2008)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了西方主要对外投资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结果发现部分经典理论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较好的解释意义,部分理论却对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没有解释意义。这种现象引起了经济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动因己经不能用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研究的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来进行解释,时代催生着新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提供令人信服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依据,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理论支撑,经济学者们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自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开始兴起。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中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1983年在《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小规模技术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竞争优势的来源。”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以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开发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以填补市场空白。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尔(Lall & Sanjaya)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投资动机和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的研宄之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Technology AdaptationTheory)o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虽然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际的经济发展程度低,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的地方化或当地化,形成一些独特优势,借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对发展层次相近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坎特威尔(Cantwell,1991)和托兰惕诺(Tolentino,1993)共同提出了技术变迁产业升级理论,也被称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这一理论的重点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变迁进行考察,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能力 ,的积累,向周边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成功的投资,并最终升级为向发达国家的上行投资。”日本学者小泽辉智(Ozawa)提出的“一体化国际投资发展论”,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升级应以出口导向战略为条件,以增强比较优势为基准,把国家的开展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与工业化战略结合起来。Ozawa把经济发展、对外投资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化作为相互作用的三种因素来进行研究,提出比较优势和要素稟陚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改变,海外经营也会提升产业竞争力,反过来比较优势和要素稟赋的改变会推动企业的跨国增长,最终使得相关企业成为国际领先的优势企业。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发达国际对外投资理论不同,主要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企业特点及其特殊性。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可以归纳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优势理论、投资区位理论、投资动因理论、投资模式理论、企业理论等(杨杰和祝波,2007)。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方式,是推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己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己经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行为日益增多,虽然传统的和有关发展中国家FDI理论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受到经济结构以及政策支持与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迫切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解释。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现状以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发展方向,以期对现有的政策体系中具体内容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政府更好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分析我国出台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我国OFDI的实际影响作用,有利于丰富和推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理论参考,在进一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中,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并为中国企业提供实践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随着发展中国家OFDI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看向发展中国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相关领域的研宄中。Becker et al. (2005)在对德国与新西兰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进行了比较研宄之后,发现拥有丰富的熟练劳动力的东道国能显著吸引来自德国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是拥有丰富熟练劳动力的东道国对新西兰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没有显著的影响。Witt & Lewin(2007)提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是为了规避母国的国内制度约束。Fung, Herrero & Siu (2009)通过比较中国大陆、中国台北、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得出中国大陆和中国台北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技术寻求动机,而韩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人力资源的寻求动机。我国许多学者将目光投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上来,何骏(2007)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OFDI的主要动因是为了通过获取技术,以融入全球价值链,我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物色良好的合作伙伴,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更为大胆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走出国门获取先进技术,尽早融入全球供应链之中。代中强(2008)利用面板数据对西方主要对外投资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部分经典理论同样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而部分理论却不能够解释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陈文彬(2008)以福建省为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以及防御型。黄静波和张安民(2009)基于1982?2007年中国外向投资流向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GDP、能源需求、出口、制造业RCA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能源需求和出口的变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大;此外,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规避贸易壁全的特点的检验,并没有显著的结果,企业“走出去”受经济制度的变化的影响也不显著。

衣长军(2010)在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和实证调研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动因与本质动因。苗洪亮(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可以归纳为生产外包、资源导向、突破为贸易服务、追求剩余利润的局限等方面。崔家玉(2010)从外部动因和内部动因两个方面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了分析,研宄表明内部动因包括寻求市场扩张、追求利润最大化、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寻求资源与资金以及谋求自身优势的发挥等。基于发展中国家与主要欧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一些学者比较研究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衣长军(2010)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发现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以垄断优势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为基础,以获得高额利润、控制和垄断国外市场为战略目标,而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则不具有掠夺性、对抗性,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主要是为了演练、学习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也有少数学者从行业或者企业层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了研究。如徐卫武和王河流(2005)认为使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成本最小化,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突破后发劣势,政府应该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进行R&D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更好的开发新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陈岩和张桃(2007)运用微笑曲线、要素理论和集成经济的思想,提出了创建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中国“走出去”战略,并就其必要性和实现机制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浙江温州的3家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朱美虹和池仁勇(2011)归纳总结出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依托中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政策,避开贸易壁垒,以巩固、扩大和开辟商品与服务市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如下。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演进。通过对我国外贸政策发展阶段的分析,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本章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入手,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进行梳理。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作用机制与模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政策作为政策变量,从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整体影响和单个政策影响进行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的检验。应用第三章设定的模型和选取的数据,对单独政策和政策整体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单独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影响显著,且符号均符合理论预期。而三个政策变量的联合作用则显示出,我国现行阶段的对外直接实施的项目核准和审批程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4,结论与对策建议。通过对我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存在问题、投资政策发展和投资政策的影响分析,得出结论。并针对所得结果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略)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引言 10-23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0-13 

        1.1.1 研究问题 10-12 

        1.1.2 研究意义 12-13 

    1.2 文献综述 13-18 

        1.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13-15 

        1.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15 

        1.2.3 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15-16 

        1.2.4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16-18 

    1.3 概念框架 18-19 

    1.4 研究方法 19-20 

        1.4.1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结合 19-20 

        1.4.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0 

    1.5 创新点 20-21 

    1.6 论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21-23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演进 23-35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 23-25 

    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演进 25-35 

        2.2.1 对外直接投资初始阶段的政策 26-27 

        2.2.2 鼓励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政策 27-28 

        2.2.3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政策 28-33 

        2.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小结 33-35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作用机制与模型 35-43 

    3.1 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作用机制 35-36 

    3.2 变量的选取及假设的提出 36-40 

        3.2.1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假设 36-38 

        3.2.2 控制变量的选取及假设 38-40 

    3.3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的选取 40-43 

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对OFDI的影响的检验 43-52 

    4.1 单位根检验 43-44 

    4.2 协整检验 44-45 

    4.3 逐步回归法 45-46 

    4.4 单项政策对OFDI影响的检验 46-48 

    4.5 三项政策整体对OFDI影响的检验 48-52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2-55 

    5.1 结论 52-53 

    5.2 对策建议 53-55 

参考文献 55-59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Aliber R Z. A theor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1970-MIT press Cambridge.

[2]

Anand Janand, Bruce Kogu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of Countries Firm Rivalry an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3:445-467.

[3]

Bhagwati. International Trade: Selected Readings [M]. Edited volume, Second edition.MIT Press, 1987.

[4]

Dunning, J. H.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of theSouth. London: Francis Porter, 1986.

[5]

K.C. Fung, Alicia Garcia-herrero, Alan Siu. A comparativ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four Asian economi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apan, Republic of Korea, and Taipei, China. Working paper, 2009.

[6]

Kumar, 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ndian enterprises; Patterns, strategies, ownershipadvantages, and implications [J]. 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008,3(2): 242-261.

[7]

M. John Foster. Distribution of FDI across China-common policies but differing impactsby region [J].Chinese Economic and Foreign Trade Studies, 2011(4): 125-138.

[8]

Markuson, J. R, Svenson E.O. Trade in Goods and Factor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in Technology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84(26):175-192.

[9]

Michael A Witi,Arie Y Lewin.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escape response tohome country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4):579-594.

[10]

Mundell, R.A.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s,1957: 321-335.

[11]

Sascha O. Becker, Karolina Ekholm, Robert Jackie and Marc-Andreas Muendler.Location choice and employment decisions: A 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Swedishmultinationals [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2005,41(4):693-731.

[12]

Singh,Jun. Some New Evidence on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Developing Countries. Working Paper, 1999

[13]

Steven Globerman, Daniel M. Shapiro.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on ForeignDirect Investment: The Canadian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1999(30): 513-532.

[14]

Wells, L. T. Jr.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3.

[15]卜伟,叶广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4(8):57-63.

[16]卜伟,郑纯毅.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5):5943.

[17]卜伟.我国产业外资控制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11:180-181.

[18]陈丽丽,林花.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制度因素重要吗[J].经济经纬,2011(1):20-25.

[19]陈文彬.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和模式选择——以福建省为例[J].时代金融,2008(7):170-171.

[20]陈岩,张桃.积极推进以“技术+品牌”为核心的“走出去”战略——中国髙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J].国际贸易,2007(3):14-17.

[21]崔家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J].2010(6):12-14.

[22]代中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研宄——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9-35.

[23]邓明.制度距离,“示范效应"与中国OFDI的区位分布[J].国际贸易问题,2012(2):123-135.

[24]董莉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动因个新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73-76.

[25]冯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7-121.

[26]官建成,王晓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2):59-65.

[27]郭苏文,黄汉民.制度距离对我国外向FDI的影响一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11):21-26.

[28]何骏.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J].经济经纬,2007(2):57-59.

[29]贺书锋,郭羽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析:政治因素重要吗?[J].上海经济研究,2009(3):3-10.

[30]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一基于1982—2007年得外向投资流向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7):4-10.

[31]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J].商业研究,2004(5):143-145.

[32]林季红,胡雯婷.中国国际投资发展阶段研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2-59.

[33]凌丹,赵春丽.政府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职能作用及实现途径[J].经济纵横,2002(6):43-36.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

开题报告   对外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