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哲学毕业论文 > 从庄子和谢林的艺术哲学异同浅谈哲学与美学的关系论文1200字

从庄子和谢林的艺术哲学异同浅谈哲学与美学的关系论文1200字

  一、审美结构的意向性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一个述语,是表示意识活动与意识对象之间必然的、结构性关系的概念。杜夫海纳敏锐地意识到 “意向性”和 “先验”一词有着某种联系,他说:“先验,尤其是审美经验中的情感先验,同时规定着主体和客体,所以它和意向性的概念有关。这个概念所表示的主客关系,不仅预先设定主体对客体展开或者向客体超越,而且还预先设定客体的某种东西在任何经验以前已属于客体的结构。先验就是这种共同的 ‘某种东西’,因而也是某种交流的工具。意向性的理论正是这样来看待先验的。反过来,先验这一概念也说明了意向性。在阐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姻亲关系时,这一概念既反对自然主义,又反对唯心主义。”谢林就是用 “先验”一词标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并且,他的 《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实质是一本讲美学的著作。他讲的 “绝对同一”也既不是指主体,又不是指客体,而是指 “主体和客体的绝对无差别的同一”。同样,在庄子美学中,庄子在心斋的虚静中所呈现的 “心与物冥”也是指主客两忘的 “合一”。他讲的 “忘知”和现象学的 “悬搁”似乎是异名同义。二、异中之同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过:“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的”。这话指的是 “形而上”和“形而下”之路是贯通的,同样,就不同民族文化各自所走的道不同,但终究把追求真善美作为目标这点来说,赫氏的话也是适用的。不过,需要作一点限制,在庄子和谢林美学的相同也多半是 “异中之同”。

  (一)庄子的 “忘知”和谢林的 “彻底的怀疑”有某种相同之处

  庄子的 “忘知”有二层含义:一是指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给心以奴役,以便使心从欲望的挟裹中超脱出来;二是指与物相接时,不让心对物作知识的活动;不让由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袭扰心灵,以便使心从知识无穷地追逐中得以解放。显然,这和现象学派讲的“悬搁”有某些相似之处。 “现象学的归入括弧,中止判断,实近于庄子的忘知。不过,在现象学是暂时的;在庄子则成为一往而不返的要求。因为现象学只是为知识求根据而暂时忘知;庄子则是为人生求安顿而一往忘知。现象学的剩余,是比经验地意识更深入一层的超越地意识,亦即是纯粹意识,实有近于庄子对知解之心而言的心斋之心。心斋之心,是由忘知而呈现,所以是虚,是静;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是由归入括弧,中止判断而呈现,所以也应当是虚,是静。”

  (二)庄子的 “心与物冥”和谢林的 “美是绝对的初象”(主客观同一)有契合的地方

  谢林有一句名言 “自然应该是可见的精神,精神应该是不可见的自然。”也就是说自然和精神本质是 “同一”的。不过是为研究的方便才抽象地把自然和精神、主观和客观分离开来,根本上说,“一切知识都以客观和主观东西的一致为基础”,“哲学的课题就在于说明这种会合的活动”。谢林以 “知识”作为主客观的会合点,分析的对象就是 “知识”,也就是说对象既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单纯的精神,因此,这种以反思和抽象为特征的分析不能简单地归于 “主客关系式”。国内现在流行着一种观点:似乎在海德格尔之前的西方知识论都属于 “主客对立”的关系模式,我认为这是缺乏细致分析和说明的。这种观点常常是把人就归作主体,然后去认识外在的对象 (客体) “是什么”。其实,西方自洛克开始,都是把 “知识” (主客统一)作为对象的,是 “知识是什么”,而不是 “客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当然,对于知识产生的终极原因是归于物质还是精神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我国哲学界的许多学者把西方知识论的 “抽象”功能给遗忘了。那么,说回到谢林的艺术哲学,显然他的 “主体和客体的绝对无差别同一”所包含的符合艺术实践经验的东西是易见的。如果避开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那么庄子对审美经验所描述 “心与物冥”这和谢林指出的 “美是绝对的初象” (主客观同一)这一命题是有契合的地方。譬如说,庄子在心斋的地方所呈现出的 “一”,这和谢林的 “绝对”是大致相妨的。庄子不是常说 “物化”或 “物忘”么?这其实就是主客两忘的一种境界。

  二、关于哲学和美学关系几种典型理论的思考

  前面已经说明了庄子审美意向有一个 “自上向下,由外及里”的收敛理路,如就哲学和艺术的关系来说是紧密不可分的,是哲学的诗化。而谢林则是把 “向内”看作 “理智直观” (哲学);“向外”看作 “美感直观”(艺术),“内”与 “外”是一体两面。理智直观因为不能说明它自身,它必须由美感直观客观化为现实,就这个角度看,理智直观是第一度的,美感直观是第二度的。但是,“哲学和艺术一样,都是建筑在创造能力的基础上的,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创造力发挥的方向不同。”瑏瑩炘谛涣挚蠢凑苎Ш鸵帐醣局噬鲜且换厥拢或者说是诗化的哲学。但是,在哲学和美学史上,除了这种把哲学和美学关系看作内与外关系之外,还有其它几种典型理论,不妨我们来检视一下。

更多论文信息,请访问优普论文网(www.upunwen.com)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