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 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转型

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方式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转型

论文导读::伴随GDP的高速增长,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两大严峻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变其旧有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实现顺利转型。本文通过对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的实证研究,阐明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榆林要在资源枯竭之前顺利实现转型,主要可以学习德国鲁尔地区转型经验,因地制宜,参照文章提出的 转型式 模式从根本上协调产业结构,降低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环境污染,转型
 

引言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其中凭借优厚的资源优势,一批资源型城市迅速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动力。而在2008、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这些资源除森林资源外,几乎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陕西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市,其发展目标是为国家能源提供发展动力和支持。近十五年以来,凭借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榆林经济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但是,探究其经济发展模式,确属于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增长方式。资源一旦耗尽,榆林的发展优势将会变成阻碍其发展的软肋,更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其经济发展的衰退。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资源型城市就开始面临环境恶化及资源枯竭问题,很多城市经过20到30年时间才实现成功转型。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早期研究者主张舍弃资源枯竭型城市,并称之为 死亡的城市 。后来逐渐有乐观的研究者如K. Newton[1] 以英国为例,提出资源型城市曾是生产中心,可对其生产、分配和消费进行整合。此后转型,大多研究都着眼于各国不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进行实证研究。如Joel A. Tarr[2]以美国匹兹堡为例,分析了政策指导、技术和媒体等因素的整合对于该市能源使用行为转变的影响,并强调公众对于政策的认可是转型的关键。随着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研究者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C. M. Rogerson 和J.M. Rogerson[3]以南非为例,指出利用市场调节和政府政策引导,可以控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中国学者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相对较晚。首先,研究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并进行划分:钱勇[4] 简单把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和转型划分为成功和失败两种类型;石秀华[5]按资源型城市发展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提出三种国外改造的成功范例;曹一萍[6]则从不同国家的国情出发,评价各种转型方式。另外,研究国内各省市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由于开发的时间和阶段不同,对山西,东北等地市的研究较多:张建平等[7]结合山西省各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提出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产业转型方式。李高建[8]对平顶山等5市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转型关键是产业间协调发展。

本文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为例探索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选择方法:对国内资源型城市不能全盘抓,而必须根据各城市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设计出城市定位框架,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国内资源型城市进行配对。文章指出,榆林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地区转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前顺利实现转型。

1.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源型城市即生产和发展与资源开发有密切关系的城市。中国现阶段118个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不协调的问题:首先,主导产业大都基于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大部分资源城市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正处于衰竭的边缘。其次,三大产业发展及不协调。资源型城市基本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且形成依靠出口原材料产品的短工业链条模式,这必将限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小论文。一旦基于资源的工业遭遇市场危机,人们熟知的 多米诺骨牌 就会形成并发挥作用,资源枯竭、经济失调、就业失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将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带来致命打击。最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工业时都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这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三废的过度排放,资源过度开采(如煤矿)带来的地下水位下降等。

自2007年后,国家开始重视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并着手调整其发展方向。在国务院连续公布了2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也开始对资源型城市转变草拟方案和标准。预计到2010年底,财政部对资源型城市下达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将全部到位。至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已取得了良好开端,政策支持体系正不断完善并逐步得到较好实施。但是,资源型城市想要根本实现转型,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和财政扶持外,还必须彻底认识自身、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选择转型模式。

2.榆林市发展概况及其资源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榆林是陕西省能源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转型,1998年被规划为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近几年,榆林凭借能源、原材料和重型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其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GDP 增长速度的加快并不完全代表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榆林能源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稳定压力加大等问题已经逐步显现。

2.1 产业结构问题

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首先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在这个方面,榆林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1995 2008年间,榆林市GDP高速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增长趋势与GDP增长趋势高度一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增长,但是相对平缓。1995年榆林GDP为45.97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为15.82,占全市总产值的34.4%。到2008年,全市GDP首次超过1000亿元大关,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为793.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8.7%,而一产和三产仅占到21.3%(见图1)。榆林市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发展非常不均衡。另外,榆林目前保持着倾向第二产业的高度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一旦资源枯竭,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必将停滞不前,从而阻碍榆林整体的经济发展。

图1 榆林市1995 2008年 GDP和三大产业产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榆林市统计年鉴(1995-2008年)

资源型城市三种比较合理的划分方式是:单一能源基地,能源开采与加工并具的基地和能源综合性工业基地[9]。按照这样方式,可以确定榆林的发展阶段:以能源开采为主, 兼有一定数量加工工业;能源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占重要地位, 加工工业有一定发展。这类能源基地正处于向综合方向发展的阶段, 这表明榆林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综合水平。当前,榆林市已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转型。现阶段的主要步骤是:加长工业链,以煤和天然气为依托,逐步发展电石、焦化、气化、化肥等主要产品及其下游产品, 以期形成综合性的现代化煤化工体系和石油生产基地。但是,榆林长期以来集中力量发展的重工业均为高耗能行业。2009年榆林石油加工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均以3倍多的速度高速增长,是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速70.6%,是产值能耗最高的行业[10]。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榆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期增加11.09%[11]。严峻的事实表明,想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本上是要转变产业结构,引入低耗能行业,不断减小对资源的依赖性并且持续增大第三产业的比重。

2.2 环境污染问题

榆林集中发展高能耗重工业加之产业结构不协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环境污染问题是最集中的表现。能源开采和资源加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其中工业 三废 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联系时,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常被用作分析工具,用以描述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水平的演进关系同收入水平呈 倒U 形曲线。该模型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已得到验证。然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EKC曲线是否存在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转型,EKC曲线的原理对于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本文选取榆林市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代表性环境指标,依据榆林市1989 2008年GDP与环境指标统计数据,借助excel软件,以GDP为X轴,分别以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Y轴,做出相关数值序列散点图,发现各散点图均呈非线性关系(见图2,图3,图4)。结合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分别选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几种常见函数模型(二次函数、三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利用Eviews5.0对所选环境指标进行回归模拟,从回归拟合系数和t值检验效果等情况来看,工业废气、工业废水以三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最好,而工业固体废物对于这几种曲线的拟合性均不是很好,但在三次多项式模型中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选取采取三次多项式曲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工业排放三废与GDP的计量模型,此模型刻画了榆林市工业GDP与环境污染的相关性,其中W1,W2,W3分别代表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渣的排放量。

工业废水排放EKC表达式:

W1=29.90 + 0.77GDP + 0.01-7.24(1)

t=0.98t=1.32 t=2.34 t=-2.88 0.958866 F=116.55 sig. F=0.000000

工业废气排放EKC表达式:

W2=682.48 +2.4GDP-0.01+ 82.15(2)

 1/2  1 2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