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毕业论文 > 新锐设计师的困惑

新锐设计师的困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新锐设计师究竟是独特、超越常规的代表,还是在潮流中催生出的泡沫产物?
/3/view-11547609.htm

一直热衷查阅资料的学生们突然问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总是看到关于新锐设计师的词条?不论是林林总总的新锐设计师专访,还是各类中国青年新锐设计师邀请展,甚至每年编纂出版一册的《中国新锐设计师年鉴》,究竟从何时伊始,身边竟包围着各类设计“新锐”的新闻,以至于上网搜索资料时,这个词条怎么都躲不开、避不掉,还不时地自己蹦出来。莫非新锐设计师是一个独立的、至关重要的、新型的设计师品种?完全不同于常规设计师?
相信更多人也是如此被动地认识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锐”设计师,无论中国的外国的、亚洲的欧美的、干这行的干那行的……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频频占领媒体新闻,在镁光灯但仍然主要是在照相机的闪光灯照耀下,费力地表述自己的设计主张。
这是一条不成文的惯性操作,即当实在不知怎样去发掘设计新闻时,我们的媒体会介绍一位初出茅庐的设计师,尤以报道刚毕业的、刚回国的设计毕业生或者年轻而不知名的外国设计师居多,水平参差不齐,冠之“新锐”称谓来增强新闻吸引力。这其中,真真假假远属次要,重要的是“新锐”一词本身就具备新闻价值,它表明这位设计师不论人们是否曾经听闻,都算有某种来历的人物。这个美称的运用,寄托了圈外人对年轻设计师的想象,但又十分残忍。残忍之一是把人类设计的积累历程割裂,致使原本连贯畅通的人类设计发展过程,被刻意设置标新立异的绊脚石;残忍之二是让新与旧的双方对立,非要争出你死我活,仿佛誓死要从一群设计新锐中审查出与功成名就的老设计师和已亡故的经典大师的不同之处,生硬地划出与经典主流设计的三八界。
更多遗憾的是,这种冠名方式本身直接否定了这位“新锐”设计师的真实存在。当一位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满怀希望、小心翼翼地踏入设计界的门槛时,其尚未定型的设计可塑性被急于交差的媒体踩了急刹车。更可怕的是,这条恣意妄加的“新锐”评论甚至能够做到完全掩饰设计师的真实才华,引发更多团体的仿效。
“新锐设计师”这顶保护伞,的确发生了化学效应。它的主导使得年轻人发现,怎么做设计都无关痛痒,重要的是一定要保证在表面上,而且也只可能是在表面上,跟经典设计看起来界限分明,自我评论标新立异,唯有如此才够新锐、才足以引起关注,才能够被圈外媒体报道宣传,从而避开业界的苛刻专业。也正因为这个循环,新锐设计师往往被误导入不入流的设计,象征着急功近利。新锐设计师经济也应运而生。不需要深度,只需要与众不同,哪怕这位年轻人原本读着经典设计毕业、一直仿效某位设计大师。历来,无论是青年新锐设计师邀请展,还是一本本诞生的《中国新锐设计师年鉴》等书,均采取自己推荐入选再收费的方式,多多益善,唯恐无人报名。以《中国新锐设计师年鉴》为例,按照刊登版面收费,征稿人群是45周岁以下的社会各界设计师、高校设计专业教师、高校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及本科四年级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倒颇似一本年度设计大杂烩。
所谓新锐,实则是一个经过修饰美化的词,意即“新”的更进一层。论及出处,或许来自2000年在香港召开的第三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上,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在英文演讲中提到“Aggressive”一词,他用这个英文单词表达对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勇于提出新看法的年轻后生的赞许。英文单词Aggressive,在英文里有敢做敢为、锐意进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形容个人奋斗的威猛作风,这个单词后来在华人界蔓延开来,被用在各种年度榜单上,列入“新锐”的人物比比皆是,只要有些许进取精神的、有点挑战性作风和态度的,统统都可划入新锐的庞大行列,直至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假想。
其实,从很多细节能够看到设计师们对“新锐”的抗拒。在一篇报道中,尽管媒体一方刻意把所有谈话内容定位在设计师具有冲击力的新锐思想上,设计师本人却坚决回应说,自己从未考虑过那些离经叛道的理念,只是希望能更多地思考人的需要,认认真真地、合乎常理地做设计。几年前,一位在英国学了一年设计的朋友归国,刚踏回家门就有记者采访,旋即报道出来,说来自英国的新锐设计师如何云云。这位朋友实在无奈,在他看来只是交谈了一会儿,怎么就能这么“了解我”呢?索性告知我,不要去读报道好了。出于好奇,在不久前我的一次专访结束时,我曾特意询问那位被采访的设计师对这次访谈的感想,未曾料想这一问让他兴奋不已,立即回答说非常喜欢,因为问题都很到位,都是他非常想谈的话题,而之前他接受的媒体专访,不论哪家提出的问题翻来覆去竟然都是那几个,似乎只需要他回答“是”就可以。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作品是否真的被他们探究过,因此倍感压抑。
一个强一个弱,着实有些不忍相看。倘若“新锐”设计师本人只能退到回答“是”或点头的余地,那么“新锐”报道也大可忽略不计。当面对人的个性评判时,“新锐”显然不适宜界定任何的复杂多元,而正常人也未必能够脱口而出“我是新锐”。吹捧新锐,的确拯救了游弋在时尚悬崖的设计新闻,因为新锐正应对了短平快的娱乐快餐。但是,对于出道不久而有才气的年轻设计师,尽管他们对设计的新观点与新表达方法着实为人惊叹,但为了标榜音已弱小的设计,籍籍无名的这群设计新鲜人不得不铤而走险走进新锐风潮中,接受作秀、宣传。然而当昙花一现之后,刚在媒体露了一次脸面的设计新闻人物旋即便被遗忘,被再次抛弃在芸芸众生之中,只能期待下次再有幸被某个伯乐相中,拍照登报,凑个缺稿的版面,再“被新锐”一次。如果这是唯一的一条被外界接受的路径,年轻设计师们通常别无选择。因为他们不被视为设计师,他们只是新锐设计师。
真的有新锐设计师这个品种吗?新锐设计的概念并没有具体定义,根据新锐一词的意思,可以把新锐设计理解为提出新的看法、敢于挑战设计学术权威的设计,这本应是值得赞许的佳事。但是,正如设计的本质是具有恒常性的一样,新兴设计即使在表象上显得不同,也并没有动摇过设计的根基。新锐设计师也好,设计师也罢,他们终究是设计师。事实上,“新锐”这个头衔尚不及新兴设计师来得有深度。把设计师分而治之地断代,依据表象分出老中青三代,像极了第五代导演的流行说法。无论怎样看,独辟蹊跷的“新锐”终究显得太过牵强。设计是什么,设计师又是什么,一句“我是新锐设计师”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诙谐娱乐。
我们会不会在未来也被圈进“新锐”呢?年轻学生的这个疑问,不妨交给你来定夺。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