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毕业论文 > 基于核转化元的知识转化测度模型生成分析

基于核转化元的知识转化测度模型生成分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借助于SECI模型的主导思想,基于核转化元的知识转化测度模型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揭示知识转化系统的复杂性运作过程,为知识转化绩效的生成提供科学的理论解释,同时为知识转化绩效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性平台。
/3/view-11552230.htm
关键词:知识转化;核转化元;SECI模型;知识跃迁;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08(2009)02-0039-09

1 知识转化的研究方向

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既是知识收集、分类、存储等初级知识管理活动的终点,也是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高级知识活动的起点,在知识价值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SECI模型是迄今为止知识转化研究过程中最辉煌的成果,启领了知识转化的研究方向,奠定了知识转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基础。
国内外对知识转化的研究主要经历并存在于如下若干方向:①在SECI模型的基础上对知识转化各个阶段的局部性研究;②对知识转化情景与“转化场”的研究;③对知识转化主体及知识转化动因、激励因素的研究;④知识转化障碍因素的研究;⑤非微观知识转化模型的研究;⑥知识转化实现工具的研究,目前,在承继了以上若干知识转化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知识转化价值实现的研究,即知识转化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知识转化与企业运作绩效的提升等知识转化成果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知识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1.1 SECI模型的局限性
1)忽视了知识转化在形式上的复杂性,因为知识主体一般存在组织、团队、个人三种形式,知识转化表现为知识客体在知识主体之间的移动或知识主体内部的自我更新,故而形成一种高度复杂的网络式体系结构,而不仅仅是SECI模型所描述的几种有限的转化形式。
2)忽视了知识主体的能动性,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主体即知识转出方和知识转入方的转化动机、转化方式、转化行为对知识转化的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在知识主体的能动性过程之中,知识客体的被动性运动才得以实现,而SECI模型仅强调了知识客体的被动性运动形式,没有顾及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
3)忽视了知识客体在知识主体内部的自我更新,SECI模型认为知识客体的运动仅发生在不同的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主体内部不存在知识转化行为,而事实上,知识主体内部的知识形态的变迁及知识的自我更新往往对于知识总量的扩充与知识质量的改进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将知识主体内部的知识活动排斥于知识转化活动研究领域之外存在着较大的非科学性。
4)忽视了知识转化核心模式的存在性,知识转化活动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必然存在一些最基本的核心模式,所有外在的转化模式都是这些核心模式的有机组合,而SECI模型仅是对知识客体外在转化模式的一种模糊反映,缺少对知识转化的核心模式存在性的关注。

5)片面强调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的重要性,当然,从纯学术研究的角度来分析,个人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大厦的本源,涉及个人的隐性知识活动存在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但是,从知识管理或知识价值实现的角度来分析,知识转化形式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知识转化的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即Nonaka后来所论述的知识转化“场景”。
当然,SECI模型形成于知识转化研究的初期阶段,不可能涉及到知识转化活动的所有关键性问题,必然存在有待开拓和扩展的研究空间,因此,SECI模型的时空局限性绝不可能削弱其在知识转化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性地位。

1.2 研究目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知识转化研究理论体系存在两大不足之处:①缺乏对知识转化微观机理的深入解剖,包括如何剖析知识转化的核心单位、分解知识转化的微观过程、界定知识转化的颗粒类型、识别并激活强势知识转化主体等,这些微观层次的探讨是打破目前知识转化研究“黑箱”状态的必要前提;②缺乏对知识转化活动的全方位测度模型的构建,这种模型既能够清晰地反映知识转化的每一个关键性环节,又能够测度知识转化活动的整体绩效,为知识管理及知识转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SECI模型为基础,结合于知识转化的实践经验,并借助于知识本体论与组织学习的研究成果,来探悉知识转化的核心模式,并运用这种核心模式对知识转化活动的微观领域进行网络式的解剖,从而构建起能够全方位地反映知识转化微观活动的综合测度模型。

2 模型设计准备

2.1 预备概念

1)知识元:适合于知识转化的知识本体中最小分解单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元,①显性知识元:转化前的存在状态为显性知识的知识元,是显性知识的最小转化单位,②隐性知识元:转化前的存在状态为隐性知识的知识元,是隐性知识的最小转化单位。
知识源:知识转化的起点载体,即知识元运动的出发点,有个人、团队、组织三种形式,
知识宿:知识转化的终点载体,即知识元运动的吸收点,有个人、团队、组织三种形式,知识转化就是知识元由知识源向知识宿的运动过程。
知识线程:知识元从一个知识源到一个知识宿的运动过程,知识线程只强调知识元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不涉及知识转化的具体内容,知识源和知识宿各有三种形式,因此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线程有9种形式,此外,知识主体内部存在3种知识线程,即知识元在个人、团队和组织内部的运动过程,因此,SECI模型中每一阶段的知识转化过程可分为12种类型的知识线程,知识线程也可理解为知识元移动的路径机制。
知识跃迁:知识元在知识线程中的一次成功性活动,包括知识移动和知识质变两种形式,与SECI模型中知识转化的形式相同,知识跃迁也有四种形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形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跃迁,借助于SECI模型内容,本文将知识跃迁分为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部化四种形式,知识跃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转化元:赋予知识线程具体内容的知识跃迁,由于知识线程有12种形式,知识跃迁有4种形式,因此知识转化过程共存在48种转化元,转化元描述了知识元的详细转化活动,包含知识源、知识宿、知识元、知识线程、知识跃迁五个方面的信息,转化元也是动态的概念,转化元可分为核转化元、复合转化元和伪转化元三种形式,①核转化元:在知识转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不可再分离出任何其他形式转化元的转化元,是知识转化的最小有效活动单位,②复合转化元:在知识转化过程中可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转化元组合的转化元,③伪转化元: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缺乏现实意义,不存在研究价值的转化元。

强转化元:在知识转化过程中作用较强烈、起主导作用的核转化元。
弱转化元:在知识转化过程中作用较微弱、起辅助作用的核转化元。

2.2 预备概念的解释
预备概念的产生基于现有的知识转化的研究成果与转化实践经验,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本文借助 于高等院校的知识转化活动对预备概念进行必要的案例说明。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师到学生的知识转化,通常情况下,授课内容以知识点为基本分割单位,每个知识点均是知识元,授课内容中的定义、公式、背景介绍等知识点是显性知识元,它们以显性知识的方式由教师传出,授课内容中的公式应用能力、化学平等式直觉判断、实验设计技巧等知识点是隐性知识元,它们以隐性知识的方式由教师传出。
在教学活动的通常情况下,知识源与知识宿均存在三种类型:学校(组织)、系(团队)、教师(个人),团队单位还有分院、部、教研室、独立研究机构等,个人单位还有学生、教工、行政人员等(为简化解释内容,此处从略),学校、系、教师三个知识主体之间及知识主体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知识移动现象,知识主体之间的9种知识移动路径是:学校→学校,学校→系,学校→个人,系→学校,系→系,系→个人,个人→学校,个人→团队,个人→个人,明显地,仅从知识移动的形式看,这9种类型的知识移动是存在的,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知识线程的分析中,不涉及具体的知识移动内容。

知识主体内部也存在着许多知识移动现象,如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积累突然产生了创新灵感,此即为个体内部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如,某系将自己所有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分类、总结,以档案形式保存,以便其他教师进行参考与借鉴,此即为团队内部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学校将某些教学规章制度、管理方案、作息时间等进行修订与调整,此即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三种知识个体的内部转化必然蕴含着对应的知识移动行为,所以,知识主体内部的3种知识线程是:组织→组织,团队→团队,个人→个人,因此,在整个知识转化活动中共存在12种知识线程,
知识线程仅描述了知识转化的路径,并未涉及知识转化的内容,对于12种知识线程中的任一种而言,根据SECI模型可知,在这种知识线程中可能存在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这4种类型的知识转化现象,因此,在知识转化活动中共存在4种知识跃迁,对于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跃迁而言,必然存在知识位置的变化,也可能同时存在知识内容的自我更新;而对于知识主体内部的知识跃迁而言,必然存在知识内容的自我更新,不存在知识位置的变化,如教师将公式内容传授给了学生,在这一知识转化活动中,知识的位置发生了从教师到学生的变化;如教师本人根据公式内容推导出更有意义的公式,在这一知识转化活动中,知识的位置虽然没有变化,但知识内容得到了自我更新。
4种知识转化现象均分别可以在12种知识线程中发生,形成48种微观知识转化行为,可称之为转化元,对于任一个转化元而言,包含了知识转出方、知识转入方、知识转化基本内容、知识转化路径、知识状态变迁与自我更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应本研究预备概念中的知识源、知识宿、知识元、知识线程、知识跃迁等五方面。
有些转化元是不可分解的,如一个完整的概念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即教师的显性知识到学生显性知识的转化,这类转化元就是核转化元。核转化元的外延与内涵是相对的,取决于当时的知识转移内容、环境等内外部因素,有些转化元是可分解的,称之为复合转化元,如学生经过长期的揣摩、模仿与领悟,将从教师那里学习来的实验设计技能发扬广大,形成更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方法,并整理成文本的形式发表,这一过程即为教师的隐性知识到学生的显性知识的转化,然而,这一转化过程包含了教师隐性知识到学生隐性知识、学生隐性知识到学生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两个不可分解的知识转化过程,即包含两个核转化元,有些转化元是存在的,但缺乏研究意义,如教师将自己教案上的公式表述方式从5号字体改为4号字体,这是个体内部的显性知识转移,可称之为伪转化元。

有些核转化元在知识转化中起主导作用,如教师授课活动,即个体间的显性知识转化,是高校运作的关键性活动,称之为强转化元,而强转化元之外的核转化元称之为弱转化元,与知识元、核转化元的定义类似,强转化元与弱转化元的划分也具有相对性,取决于知识转化的所有内外部环境,即Nonaka所说的“场”。

2.3 模型设计思想
1)以核转化元为基本单位,对知识转化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建立起科学的知识转化测度模型,这种模型既能有效地概括知识转化的全貌,又能对知识转化的微观细节进行合理封装,从而可以成功地为知识转化实践活动提供灵活的管理工具,填补知识转化效率测度管理领域的空白。
2)通过充分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知识转化的研究成果,以SECI模型为导向,对既有的知识转化管理理论进行合理扩展,建立知识转化效率测度模型,该模型以4种知识跃迁为要素、每个要素以12种知识线程为指标,共包含4因子12指标的初级测度体系。

3)对模型的细化可分两步进行:一是根据知识转化的实践意义,剔出伪转化元和复合转化元,形成效度较高的仅包含核转化元的初级模型;二是通过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或探索性因子分析),过滤掉弱转化元,对相关性较高的强转化元进行类型合并,最终形成信度与效度均较高的知识转化测评体系。

3 模型设计

3.1 模型确立
基于核转化元为基本分析粒度,分别对四种知识跃迁进行详细解析,剔除复合转化元与伪转化元,并给核转化元赋予确定的内容,为量表评价与修正做好先期准备工作。
1)社会化知识跃迁,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跃迁,其12种转化元的含义与特性参见表1。
个人、团队、组织的内部知识转化也应该成为社会化知识跃迁的必要构成要素,而这方面的构成要素在研究知识社会化过程中往往被忽略,①从知识转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三种知识社会化活动同其他各种知识社会化活动一样,发生在组织内部,都引起组织知识总量的增长或组织知识结构的优化,并且知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也完全相同,因此没有任何理由将其排斥在知识社会化过程之外,②这三种知识本体内部的社会化活动是和特定的组织环境相对应的,离开了特定的组织环境,类似路径的知识社会化活动可能会发生质的变迁,个体如果处于与其契合度较高的组织或团队之中,其知识潜力可能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知识能力可能会日新月异,其知识结构可能会得到有效改进,其知识积累可能会发生质的跃迁,反之,如果个体处于与其契合度较低的组织或团队之中,可以想象很难达到理想的知识社会化活动结果,甚至适得其反,团队的境况与个体具有完全的类同性,一个功勋卓著的团队,无论其如何优秀,都要凭借特定的组织平台,并被特定的组织氛围所烘衬,脱离这些特定的组织要素,其知识活动效果就会黯然失色,③要特别区分团队内部与团队成员之间知识社会化活动的区别。团队内部知识社会化活动是立足于团队整体层面的知识活动,它虽然经常由部分甚至单个成员所实现,但最后结果是使全体团队成员受益,这种知识活动是不能被任何团队成员所控制,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活动仅局限于两人或数人之间,知识活动效果也仅涉及有限参与的知识主体,同样,组织内部与团队之间的知识社会化活动 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是立足于组织层面且服务于组织内所有的团队,而后者仅发生于两个或数个团队之间。
当然,组织与组织之间也会产生知识社会化活动,并且这种知识转化的流程较复杂,涉及到外部性经济理论、交易成本与制度变迁、社会福利与公共产品、有限博弈与无限博弈等诸多领域,不属于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因此将这一知识活动归于复合转化元。
2)外显化知识跃迁,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跃迁,其12种转化元的含义与特性参见表2。
个人内部的外显化知识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活动,为整个团队、组织以致社会的知识大厦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离开这种知识活动,将会导致社会知识总量的萎缩,因为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将不能为他人或社会所用,社会知识总量将变成无源之水,而同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将受到压制,因此这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当然,个人内部知识外显化活动和个人内部社会化知识活动一样,具有很强的环境特征,与个人所处的团队、组织和社会特征密切相关,在一种外部氛围内能够实现的个人内部外显化知识活动在另一种外部氛围内未必获得成功。
团队和组织内部的知识外显化活动是知识外显化跃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以前关于知识外显化活动的分析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团队或组织整体层面上,都存在许多以组织文化表现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经验、精神、惯例等,这些都归属隐性知识的范畴,只有经过外显化才能激活其潜在价值,激活过程是有始无终的,也是周而复始的,因为整体层面上的隐性知识随着组织活动的无限延续而不断积累,无论外显化过程完成的成果有多少,而尚未成功转换的部分依旧存在,外显化成果一般以格式化文件的形式存在,如纪律、条例、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思维定势等,这种知识活动已成为企业的常规行为,在某些行业的地位尤为突出,当然,也要区分团队内部与团队成员之间知识外显化活动的差异,前者立足于团队整体层面且使团队全体成员受益,而后者的知识活动和受益对象局限于个人之间。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外显化活动由两条路径组成:①知识源个人的内部知识外显化活动,转向个人之间的知识组合化活动;②个人之间的社会化知识活动,转化为知识宿个人内部的外显化知识活动,即知识源个人的隐性知识无法直接形成知识宿个人的显性知识,这一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根据同样的路径分析原理可知:个人到团队的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个人到组织的外显化知识活动也为复合转化元。
团队到个人的外显化知识活动由两条路径组成:①知识源团队的内部外显化知识活动,转向团队到个人的组合化知识活动;②团队到个人的社会化知识活动,转向个人内部的外显化知识活动,即团队的隐性知识需经过间接渠道才能转化为个人的显性知识,这一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
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外显化活动由两条路径组成:①知识源团队的团队内部知识外显化活动,转向团队之间的知识组合化活动;②团队之间的社会化知识活动,转向知识宿团队的知识外显化活动,即知识源团队的隐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知识宿团队的显性知识,这一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
团队到组织的外显化知识活动由两条路径组成:①团队的知识外显化活动,转向团队与组织之间的知识组合化活动;②团队到组织的知识社会化活动,转向组织内部的知识外显化活动,即团队的隐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这一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
组织到个人的知识外显化活动由两条路径组成:①组织的知识外显化活动转向组织到个人的知识组合化活动;②组织到个人的知识社会化活动,转向个人内部的知识外显化活动,即组织的隐性知识到个人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间接过程,这一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
按照同样的复合路径分析原理,可以得到组织到团队的外显化知识活动为复合转化元,并且,组织之间的外显化知识活动也为复合转化元。
3)组合化知识跃迁,是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跃迁,其12种转化元的含义与特性参见表3。
团队与组织内部的组合化知识活动是两种非常重要的组合化知识活动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作为整体而言,团队或组织拥有比个人相对丰富的显性知识,这些大量的相对散乱的显性知识如果经过进一步的重组或分类,就可能发生结构上的质变,形成价值更大的显性知识体系,这种组合化知识活动是知识总量积累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企业中一种较普遍的知识活动形式,在某些特殊行业中更具有实用价值,当然,团队内部与团队之间的组合化知识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发生于团队内部且使本团队的全体成员受益,而后者发生于两个团队之间,同样,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知识组合化活动具有类似的区别。
很明显,组织之间组合化知识活动为典型的复合转化元,因为这种知识活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显性知识集聚,是一系列复杂的知识转化元的有机组合,而个人内部的组合化知识活动缺乏实际研究意义,属于伪转化元。
4)内隐化知识跃迁,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跃迁,其12种转化元的含义与特性参见表4。
团队内部的内隐化知识活动由下列路径组成:团队到个人的内隐化知识活动,转向个人到组织的社会化知识活动,同理,组织内部的内隐化知识活动由更复杂的路径所组成,如由组织到团队的内隐化知识活动,到团队到个人的社会化知识活动,再到个人到组织的社会化知识活动,因此,这两种内隐化知识活动都是复合转化元。
显然,组织之间的内隐化知识活动是一种超复杂的知识转化流程,是组织间知识活动中最具有革命意义的知识转化,它是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对象,也是当今宏观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超出本文研究范围),属于复合转化元。
个人内部内隐化知识活动缺乏实际研究意义,属于伪转化元,因为对个人而言,其显性知识依然是其知识总量的冰山一角,许多个人的灵感、预测、思维定势、领悟能力等是不能够用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的,所以,在个人内部知识转化活动中,社会化知识活动与外显化知识活动占主流地位,而组合化知识活动与内隐化知识活动的价值地位微乎其微。

3.2 模型细化
根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知识转化的精炼模型参见表5和表6。

3.3 模型结构
对12个伪转化元与复合转化元的剔除,初级模型可表示为4因子36个指标的结构体系,设社会化因子为SF、外显化因子为EF、组合化因子为CF、内隐化因子为IF,模型的因子结构见图1。

4 模型意义

本文已建立了以核转化元为基本分析单位的知识转化测度模型,模型的应用价值如下。
(1)测度了我国企业知识转化的实施绩效,①对模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或验证性因子分析,求出因子负荷矩阵与因子相关系数矩阵,可以对我国企业知识转化活动实施绩效形成有效的整体性判断,通过因子负荷矩阵,可以识别出强转化元与弱转化元,从而推断企业知识转化活动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哪些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推断出知识转化各阶段之间的系统协调性,对我国企业知识转化的整体实施情况得到现实性较强的认识,②本模型可以借助于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工具,测度某一具体企业单位的知识转化实施绩效,当然,所有的推断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对知识转化实践活动具有较深入理解与参与的基础之上,单纯的数字游戏不具备现实意义。
(2)测度了我国企业知识转化的价值绩效,近年来知识理论的研究已讲入实证研究阶段,即对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效应、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等进行实证检验,根据近年来实证研究成果可知,最大的研究缺陷不在于数据不足,而在于知识管理、知识转化、知识资本投资模型(作自变量使用)均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整体性,不能全方位地精确地反映企业知识转化或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从而引致研究结论的偏差,本研究模型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之处。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