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毕业论文 >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我见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之我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以学生原有的趣味为出发点,建立起它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要从文本出发,联系实际,依据文章所呈现的最显著特点来确定突破口;以情动人,循循善诱;上课形式也需多样化。
/3/view-11553838.htm
关键词:学习兴趣;以情动人;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0)03-0188-02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做起来就会甘之若饴,不知疲倦,自然事半功倍。若想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关键。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改又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由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注重学生兴趣,以学生原有的趣味为出发点,建立起它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可以在教案、课堂表现、课堂形式等方面做一些新的尝试。

一、从文本出发,联系实际,依据文章所呈现的最显著特点来确定突破口

文章有它的主旨、材料、线索、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法、语言、风格、文体等方面的特点,老师可以选择最突出的特点作为突破口。例如《自然界与人类》这是一篇行文严谨的科学论文,从人类发展对自然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宏观的角度,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辩证的论述,既肯定了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又严峻地指出了人类的非理性活动对自然界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对人类提出了具有警示性的预言。如果我们不联系实际,钻入课本大讲特讲三百年前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会觉得这些与我们无关,听之无趣,对于老师的提问,也就是找出课本上的答案,应付了之。事实上,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已是环保的一大主题,所以恩格斯的观点非但没有过时,相反是相当睿智深刻,于三百年前就敲起了警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以后,我们发现现今的环保、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等话题,都是这一主旨在新时代的延续。这样,联系实际,三百年的距离被拉近了,学生兴致勃勃,争相发言,“白色污染”、“温室效应”、“废水、废气、废渣”等现代工业文明的恶果与曾经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毁林,这些地方成了不毛之地;阿尔卑斯山意大利人把枞树林砍光,结果畜牧业的根基遭毁,山泉枯竭,洪水倾泻到平原;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形成对照。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对自然界与人类的关系了然于胸,更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热情。

二、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以情动人,循循善诱

语文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特别对于优美的散文和诗歌,真情实感是它们的精髓。老师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一同欣赏,而不是孤芳自赏。我们通常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目的,这其中最好的手段是朗读。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叶圣陶先生有这么一段关于朗读的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确实,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读者引入神奇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是靠分析永远也得不到的
1.范读引路,传达文本的感情基调。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是优秀的朗诵者,因为,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一种更高的要求。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前已经把课文朗诵了几十遍,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这样声情并茂准确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时教师本人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优秀的范读本身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2.展示“坚韧”,唤起朗读的激情。如《离太阳最近的树》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红柳不屈的生命力的时候,先让学生想象贫瘠的高原上红柳生存的情景,接着演示红柳的画面,再配上一段话语: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它们有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你感受到了什么?对呀,这是令人震撼的生命力的展示!苍凉雄壮的美感、铿锵的话语唤起了学生朗读的激情,生命多美呀!红柳多美呀!我热爱生命!我热爱红柳!我要读!
3.自由读、默读、动情朗读、挑读、配乐读等朗读法相结合。适当运用,真正做到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朗读成为学生无形进入文学殿堂的桥梁。

三、上课形式多样化,与学生一起欣赏美,品味美,创造美

罗丹曾经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要让学生去发现,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当然,教师的启发、展现、引导和促进本身也要求美。
1.用媒体感受形象美。还是在上《故都的秋》时,在创设的浓浓秋意的情境中,我们转入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秋蝉的残唱中,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我们由郁达夫先生引领着,悄悄地进入故都的秋。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北国秋天富有特色的景物,如“碧色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显出“淡绿微黄”的枣子树等,再加上配乐朗诵,文章的意境也就一目了然了。
2.通过绘画展现美。在教散文《风景谈》时。我曾经昕一位老师这样上:要求学生抓住五幅景物的特点,上黑板画出文中内容。学生们跃跃欲试。几分钟后,在绘画上较有天分的同学的大作便开始出现在黑板上了,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高原归耕图”。从中可以欣赏到起伏有致的山坡,高高挂在天上的一轮明月,扛着锄头的农民,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更妙的是一串萦绕山坡的音符。我不由得感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绘画能力,然后,大家对照这幅画一起学习,欣赏这幅风景,同学们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很快就理解了这幅风景的内涵。
3.用音乐舞蹈体会美。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它就离不开―个“美”字。真正的艺术是美的艺术,正是这美的艺术吸引住了许多人的注意力。京剧是我国的瑰宝,而梅兰芳的京剧表演更是脍炙人口,他几乎成了美的化身,无论扮相、唱腔,还是他优雅的水袖,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于是在上《看戏》时,我播放梅先生的演唱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京剧表演的一笑一颦,接受那艺术美的熏陶,畅游于艺术的海洋中,与他们观看所喜欢的明星的表演的反应相类比,从中领会观众那如潮的热情。这样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课文学习过程中的美。
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堂虽小,钻研进去,这里面有着广阔的天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当然不只上述几种,我只是刚入激发学生兴趣的科研之门,前面还有更广阔、更迷人、更深奥的天地在吸引着我,我得加快脚步往前探索。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