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毕业论文 > 浅谈小学生古诗学习中的错别字预防

浅谈小学生古诗学习中的错别字预防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小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古诗熏陶,背诵古诗的能力比书写的能力强得多,因此,错别字出现的频率较高,如何提高小学生防范错别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不愿意以削弱他们的背诵能力来达到某种平衡,而是应该通过提高防范错别字的能力来提高他们整体的语文基础知识。
/3/view-11553425.htm
[关键词]:古诗 汉字 辨析 规范

古诗,是我国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文学精品,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之一,小学生非常喜欢。每当新课本一发下,孩子们就会欣喜若狂地翻动课本寻找古诗吟诵。其实,许多孩子在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于唐诗等古诗的熏陶。无可非议,早期启蒙是件大好事。不过,由此带来的错别字问题的确是个问题。由于他们的背诵能力大大超过他们的识字能力,也就是说,他们在字形方面的积累明显落后于他们在字音方面的积累,再加上古诗中较多的同音字,难怪他们会把“白云生处有人家” 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把“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成“送孟浩然至广陵”。学写正确规范的汉字,是小学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份内事,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预防错别字的问题。

一、加深对同音字的理解与区别

如“云深不知处”与“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诗句中的“深”与“生”字,学生容易混淆。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查字典,借助字典来辨析,如“深”就是浓厚的意思,表示距离大,很密很厚。而“生”则是生成、产生的意思。其次,从诗意来辨析,“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一文,诗的大意是:“我”在松树下碰见“隐士”的徒弟,问他师父到哪里去了。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大山中,可是山这么高,云又这么浓,不知他在什么地方。很显然,这里的“深”就是浓厚的意思,表示距离大,很密很厚。而“白云生处有人家”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一文,这是一首描写深秋美景的好诗,诗句中的“生”则是生成、产生的意思,指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在文中,作者用“生”字点出白云的源头。那么,白云的源头还有人家,就自然形象地刻画出山高云厚居家多的美景了。再次,可从读音辨析,虽然“深”、“生”都是翘舌音,而且声调相同,但是“深”发前鼻音,而“生”是发后鼻音的。当然,还可以从字形方面辨析,“生”只有四画,而“深”有十一画,且“深”是左右结构,而“生”是独体字。教师要千方百计在“相同”中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异点,加深学生的理解性记忆,增强他们区别同音字的能力。

二、在情景教学中消除错别字

情景教学能帮助孩子拓宽视野,领会诗文的大意。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辨析那些容易混淆的错别字。如,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句中的“之”字,学生也会错写成“至”字。通过查字典知道“之”有“往、到”的含义,而“至”即“到”的意思。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又有通用之处,如“由京之沪”、“由京至沪”,“由北至南”、“由北之南”等,这也许是学生们容易产生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手段可以让他们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作者所处的情景。当孩子们看到诗人李白去黄鹤楼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的情景时,不仅会油然联想起他们之间的友情、亲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还会加深学生对“送”的动作理解和“送”的事件理解,帮助学生思维中建立孟浩然刚出发,刚从黄鹤楼离去的意识形象。既然孟浩然刚出发,就该是“往”(去)广陵的意思,不应该是“到”即(到达)的意思了。因此,孩子们自然会觉得应该用“之”比较合适。使他们的认知与作者的原意一致了。当前,情景教学手段很多,发展很快,不仅有挂图、插图,还有录音、投影,甚至有录像、电影等。充分发挥这些手段,让孩子们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巩固诗文原著,消除错别字。

三、注重培养小学生自觉改正错别字的能力

错别字是孩子们在无意中产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可是,作为老师完全有责任有意引导他们,提高他们防范错别字的能力。可以叫孩子们自觉摘录各自的错别字,并及时更正。还可以叫孩子们用这些错别字分别组词,尤其用它们的反义词组词。对于那些典型的常见的错别字,可以上墙报,上学习园地,还可以设计适当的课堂作业,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培养孩子们防范错别字的兴趣和能力,教师不妨开展适当的比赛,比如,平时可以比比作业本上谁的错别字少,甚至没有,或者举行书面问卷改正错别字比赛等。还可以开设“错别字医院”、“错别字急诊室”、“错别字住院部”,“错别字落网记”、“错别字拘留所”等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兴趣活动。只要我们潜身心地关注他们,注重查漏补缺,那么,孩子们一定会自觉系下那个他们并不喜欢挂着的铃铛。

四、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产生错别字的原因著多,而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同音混淆”,如“在”与“再”;“形近混淆”,如“治”与“冶”;“义近混淆”,如“歇”与“息”等。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引领学生对那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辨析,那么,学生写的错别字就会越来越少。
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一文时,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让笔者记忆犹新。记得孩子们边看挂图边听录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接着笔者提了个“文中‘师’是指谁”的问题。一生答:“老师”。有生答:“隐者”。又有生答:“师父”。笔者把“老师”、“隐者”、“师父”板书在黑板上,“老师,可用‘shifu’吗?”一位女同学突然站了起来问。“就这个吗!”笔者指了指黑板上“师父”两个字说。“不是的,单人旁那个‘傅’字!”“哦――”笔者在“师父”旁边写上“师傅”两字,接着问:“这里‘师父’与‘师傅’通用吗?”笔者的教鞭分别指向‘师傅’与‘师父’。热闹的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笔者便叫大家查资料自学。过了一会儿,听到窃窃私语声:“通用的……不可以的……错误的”……“请举手,有话说给大家听听!”一会儿,有同学举起了手。“通用的!”“为什么说它们通用呢?”“通用就是通用吗!”教室里哄堂大笑。一位学生帮助他说:“因为它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所以通用。”笔者高兴地边点头边挥手让他俩坐下。“应该用父亲的‘父’字,不应该用单人旁的‘傅’字”。一生反对说。“不该用单人旁那个”……“不该用单人旁那个”……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多起来了。“为什么不该用这个‘傅’呢?”笔者把教鞭指向‘傅’字。那孩子却说不出所以然。“谁能帮他说说理由?”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盯住笔者,好像在渴求什么似的。
“是的,‘师父’与‘师傅’是一对特别相近的近义词,谁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笔者在教室里踱了一周,发现有同学举起了手“‘师傅’是指负责教导和传授技艺的人,侧重于有某种技艺和能力,于年龄大小或辈份高低无关。”一位男同学拿着资料读了起来。“‘师父’是对男子长辈的美称,不但有某种技艺和能力,更偏重于辈长或者有功德,有地位,受人尊敬的意思。”一位女同学对‘师父’作了解释,“文中的‘隐者’是封建士大夫,应该用尊称‘师父’。”一些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你们看过电视《少林寺》吗?”笔者插了一句。“看过――”教室里的气氛更活跃了。“小和尚称呼方长用什么?”笔者笑着说。“师父――”“父亲的‘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在网上看到过本文作者贾岛也当过和尚。”一位男同学站起来说。“和尚”?“诗中的‘隐者’虽然不是作者本人,但也算得上是作者的好朋友吧!”一位女同学站起来说,“那么,晚辈的‘童子’该称有地位的长辈‘隐者’为‘师父’吧!”孩子们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那位原先提出问题的女同学也站起来说:“谢谢大家,我明白了,这里还是用‘师父’比较合适。”课堂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可见教学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之重大。只要我们积极引领学生树立出正品,出优质品的勇气和自信,那么孩子们就不仅会在古诗学习中少写错别字,而且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错别字减少到最低程度。

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QQ:522-52-5970